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转】
- 章节名: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转】
【转】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25472/ 《孙子兵法》是本好书,很可惜本人文言文知识薄弱,不能尽会其意(文言文每个字的信息量普遍要比白话文大得多)。但每隔一两年读它都有新的体悟。本文试图将《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抽象剥离,让它们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孙子兵法》充满了想象力,颠覆了思维定势。以迂为直,后发先至;先知者,不可象于事,必取于人;反间可得而用也….. 一、 做一件复杂的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如打仗,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内外骚动),可以把它分解为不同的部分(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火攻有五;用间有五),每个部分又可从细分成更小的部分一一加以考虑(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要考虑各个环节,不仅仅要注意显性的因素(打仗),还要发现不那么明显的因素(前期,中期要保障后勤/后期要巩固战果)。孙子没能再进一步阐明各个部分有什么关系(逻辑?孰轻孰重?),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能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也是将领最大的价值之一。分解的对象也可以是具体的兵力,先分散敌人再集中精力各个突破(敌则能分之)。 二、 评价一个方法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是用同样的成本达到了最优化的结果(因粮于敌:既降低了我方的运输成本,缓解后勤压力,以及本国通货膨胀的危险,又直接打击了敌人。) 最明显的方案(破军)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 三、 主动提前准备是前期提高胜率的唯一关键。分析各种左右成败的因素,要非常谨慎地利用好一切因素主动给自己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战争来说,建立健全明晰的军队编制,使得指挥千人如指挥一人(勇者不冒进,畏惧者不退缩);强大的收集情报能力则是充分准备的前提。重金培养间谍,收集所有可能的情报,分析对手的长处短处,通过对方的各种外在行为分析他的意图;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再等待进攻时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改变自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甚至主动创造时机。同时考虑最坏的情况,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确保能取得自己人的支持,尤其是自己的上级,因为即使没有任何能力给你帮助,他们也有能力让你失败;愚兵易驭,创造客观的形式使自己的手下不得不英勇作战(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对手下恩威并施,让手下能把自己的生命交托付给你,坚决服从指挥;直接给予物质奖励(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准备是两面的,准备自己的同时也要准备给对手创造各种不利(至人而不至于人),给予他意外(兵者诡道):不让他得到正确的信息,提供虚假的信息;即使打了胜仗之后也不要让你的对手明白他是怎么输的。分析对手的优势劣势,避开对手擅长的领域,要打击他的弱点,分析对手最重视最关心的,利用这点操纵对手下一步的行动,使他(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避免在他状态最好的时候和他交锋。对陷入绝境的敌人,给他一丝微弱的希望(围城必阙)。给予他绝望的同时,又不至于有绝望到会背水一战,狗急跳墙。 这样的话,同等的条件下下自己能发出挥数倍的实力,同时能在各个方面制约对手,让对手只能发挥出自己真实实力的几分之一,做到以弱击强。 四、 做事情要充满想象力,几个基础的方法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组合(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人越多,沟通管理成本就越高,越凸显秩序,配合的重要,尤其是战场上瞬息万变。灵活的指挥系统依靠的是合理的军队编制,让将领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能在战场上随机应变,以己之强攻敌之短。 五、 领导者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其决策可能影响很多人的生死,要勇于担当责任,切不可意气用事,为国君和百姓(股东,员工)谋福祉。 六、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看武侠小说就得带着浪漫主义的心情去欣赏江湖的恩怨仇杀,不要细究逻辑扯淡,人物愚勇,情感单薄。 2/11/2013 =====================分界线========================= 借凤歌一席话,评孙子兵法。 出自《沧海》 戚继光平生好武,但有闲暇,无时不在思索如何用兵,此时城郊野外,竟然遇上如此好事书生,与自己议论兵法,不觉心怀大尉,长笑道:“先生句句不离《孙子兵法》,却不知《孙子兵法》十三篇,字句虽多,当真中用的,却不过一句而已。” 那文士哑然失笑,哦了一声,说道:“照你这样说,除了这一句,孙武的盖世兵法,大多都是废话吗?” “戚某岂敢有辱先贤。”戚继光叹道,“只不过,孙武这兵法写出来,不是给他自己瞧的,而是给寻常王侯将相看的,这等人用兵的天分并非极高,所以孙武怕他们不懂,言辞务求精祥。若是依照那兵法所载,一板一眼,布阵行兵,就算是中人之资,也不会大败亏输,但如此拘泥呆板,却也不是常胜不败之发。自古常胜不败之法,无不想人之未想,行人之所难行,故而能每战必克,胜无侥幸,又岂会拘泥于兵法,死与言下?” 那文士笑道:“说得倒好听,但不知你说的那句兵法,是哪一句?” 戚继光微微一笑,扬声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我一度困惑于中国古代文化如《孙子兵法》、《道德经》为何能给世人带来如此大的启发。是孙武本身就十分牛逼,有意为之,我们解读的只是孙武要表达的一个子集,或是历代才俊已经超越了孙武,结合了自身特殊的阅历与知识结构,读出了孙武所看不到的,无论是术还是道的层面。 不过无论答案是哪个,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证明了这些作者的伟大,不是吗? ==================================================== 我来举汉高祖解白登之围的例子: 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登(山西大同),一筹莫展。高人点化他,教他画了许多当时中国小姐的画像(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派人偷运到匈奴营里,给酋长老婆看,威胁说:“看看这些美人儿!看看这些小脸蛋,多标致啊!这就是我们老板要送给你家老公的礼品目录!她们来了,您老太的地位如何,您老太心里有数。为您老太计,还是说动您老公,赶快退兵吧。兵一退,当然礼品我们就留着自己用了!”酋长老婆是何等聪明人,她岂能平白替老公“选美”?于是,一夜之间,局势全变,匈奴退兵了。 美人计还可以这么用!束缚你潜力的是常规思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