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讽、是与否之间
- 章节名:讥讽、是与否之间
讥讽 他认为成为别人的负担总比死强。这一点只证明了一件事:显然他还从未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年轻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为了知道一点东西,应该失去一切。 他又孤独了。没有人听他说话:人老了,这才是可怕。人们迫使他沉默、孤独。人们使他知道他很快就要死了。 突然,他发现明天还是一样,后天,所有其他的日子都一样。这个不可救药的发现压倒了他。类似的念头能让您死。因为不能承受,人就自杀,或者,如果年轻,人就说大话。 对于他来说,应该听他说话,才能使他相信自己还活着。 在包围着城市的群山后面,还残留着白天的光亮。一缕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烟威严地出现在长满树木的山顶后面。它慢慢地升起,像一颗杉树一样展开。老人闭上了眼睛。生命带走了城市的喧闹和天空的愚蠢而冷漠的微笑,他孤独、无措、赤裸,已经死了。 有必要描写这枚纪念章的背面吗?可以料到,在一间肮脏、黑暗的屋子里,老太婆正在摆桌子,晚饭已备好,她坐下了,望着钟,还在等,后来她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她想,‘他疯了’。一切尽在这句话中了。 在清醒中,他具有一种绝望的勇气,他拒绝爱。 所有这一切难道不能调和吗?美丽的真理。人们为了看电影而抛弃的女人,人们不再听他说话的老人,什么也不能弥补的死亡,而在另一端,世界的全部的光明。如果接受这一切的话,其结果是什么呢?事情有关三种相似但不同的命运。人皆有一死,但每个人的死不同。无论如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 是与否之间 唯一的天堂是失落的天堂,如果这是真的话,那我知道如何称呼今天停留在我身上的某种既温柔又无情的东西了。 我不愿意回味幸福。 如果我全身心地爱,我终于会变成我自己,既然只有爱能把我们变成自己。 世界解体了,生活每天都重新开始的错觉也随之解体了。什么都不存在了,学习或雄心,喜欢某一家饭馆或心爱的色彩。只有疾病或他感动投身其中的死亡……但是,就在世界倒塌的时候,他活了下来。当然,并非不带着两个人的绝望而温柔的孤独。很久之后,他应该回想起这种混杂着汗与醋的气味,回想起这种他感到与母亲的联系的时刻。仿佛她就是他的心的无边的怜悯,散布在他的周围,变成他肉体的一部分。 这一夜,我明白了人可以心甘情愿地死,因为在生活的某种透明面前,什么都不再重要了。一个人痛苦着,接二连三地经受不幸。他承受了,在他的命运中安顿下来。人们尊敬他。然后,一个晚上,什么都没有了:他遇见了他深爱的朋友。此人心不在焉地跟他说话。回去的时候,他自杀了。接着,人们就谈起了内心的悲哀和隐秘的悲剧。不。如果一定要有理由的话,他自杀是因为一个朋友跟他心不在焉地说话。 每当我似乎感觉到这世界的深刻的意义的时候,总是它的简单震撼了我。
musesmelpomen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反与正·序
每一个艺术家便在他的内心深处保留着一眼唯一的泉水,在其一生中滋润着他之所是与他之所说。 ...
-
讥讽、是与否之间
-
灵魂中的死亡、生之爱、反与正
灵魂中的死亡 我一直是自我的囚徒。 我害怕病倒在一群时刻会爆发大笑的人中间。更怕孤独地待...
-
蒂巴萨的婚礼
我们不寻求什么教训,也不寻求人们向伟人所要求的那种苦涩的哲学。阳光之外,亲吻之外,原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