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章节名:前言
哥德尔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数字是体现任何种类的模式的普遍中介,并且正因为如此,表面上看来只是有关数字的命题,事实上能够被看作是有关其它领域的命题的编码。换句话说,哥德尔跨越了数论的表面层次,认识到数字能够代表任何种类的结构。在计算机问题上应用哥德尔的想法,可以看到,由于计算机说到底是操作数字的,而数字又是体现任何种类的模式的普遍中介,因而计算机能对应任意类型的模式,不管它们是逻辑的还是非逻辑的,是一致性的还是非一致性的。简言之,当你站得离成千上万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种数字模式足够远时,你就能看出其它领域的模式,就像肉眼观看一个显示屏上的像素,能从中看出一张熟悉的脸来,而非 0 和 1 组成的阵列一样。 这种哥德尔式的对待计算机的方式,在现代世界上已通行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除了专家以外,人们对计算机的数字基础干脆就是视而不见。普通人日常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玩游戏,通信,看动画,设计,画图等等,根本就不去想在硬件深部进行的基本算术运算。认知科学家,指望他们的计算机的算术硬件既不犯错也无创造性,而给出“一组固定的指令”来模拟人的出错及人的创造。至少在原则上,没有理由认为不能用计算机模拟出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很难看出计算机的这种潜力。然而,免不了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本专门赞颂哥德尔对数字在总体上能包揽所有模式的洞见的书,其主要的哲学结论中竟然没有体现这种洞见,因而未能看到这种“演算机械”能复制出所有的可以想见的模型样式,甚至包括创造性的人类思维在内。 引自 前言 把这段有共鸣的文字标记出来。像《易经》里的各种卦象,现今许多人以为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这种随机破译的方式是符合科学的,我所认同的理由类同这段文字。万事万物的显现看似有实义,其基底乃是随机的“有”和无义可寻的“无”。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模式的归纳与解读,正所谓天机不可泄漏,难以轻获。脑洞再开一下,孟德尔(哥德尔老乡?)做豌豆实验,遗传性状的排列组合,那些颜色、圆皱的现象变换也表现出这一特性。而《黑客帝国》所想象的脑后插管的世界,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Matrix不是一个外在的客体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真实,而是我们自己臆造的幻象。所有现象真的不过是白云苍狗而已。
17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