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5.8 从群丶社会到社会主义
- 章节名:5.8 从群丶社会到社会主义
- 页码:第186页
新文化运动前,“社会”有三重含义:一是泛指人类在其中生活的一般组织;二是人按照某种目的结成联盟(自行组织起来),它有时指公共空间(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必定是个人家庭和国家之外的领域);三是社会分层。新文化运动以后,公共空间的逐步消失直接冲击了原有“社会”含义中的第二重意义,当第二重意义解体时,也就影响到第三重意义,其后果是“社会”这个词所表达的内容大大狭窄化了。 在新文化运动后,在成熟的中国现代白话文中,“社会”却只用于指涉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一般组织,已不再具有“人按照某种目的结成联盟”的意思。我们再也看不到“五四”前“职工社会”、“农民社会”、“军人社会”等类似的用法。今天已没有人用society指涉农民协会、科技协会、医学学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在现代汉语中,“协会”和“会”是不可以和“社会”混用的。随着“社会”不再用于表达人根据某种目的和行业自动组织起来的过程,原先由此派生出来的表示社会分层之含义,如“上等社会”、“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这种用法也基本消失。 “社会”含义的狭窄化,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在原有的“社会”三重含义中,它们互相结合既表达了人类的一般政治经济组织状态,也蕴涵着形形色色的具体过程,它表现在“社会学”这个词的丰富多重含义中。 一旦公共空间和人自行组织过程从“社会”的含义中抽掉,作为同时涵盖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学也失去了意义,这时“社会”作为人类组织的总称只是一种空洞抽象的存在。一般社会演化规律更不是社会学所能揭示的。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命运。 除了“社会”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狭窄化外,该词词义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1949至1980年的中国大陆白话文中,当“社会”用于指涉家庭和国家之外领域时,往往明显具有贬义。例如“黑社会”、“社会闲散人员”、“社会青年”等特定俗语,其贬义是很明显的。 在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工会、社会党属于公共空间,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也始终是为工人和为社会谋利益。其普遍的公共利益均是由个体的私人利益综合而成的。 事实上,正因为中国现代意识形态在价值上排除了私人领域,在这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群众运动即使是自发的,甚至可以是以反对超级官僚机构为目标,它也不可能将私人领域综合成公共目标,因而也具有反社会的性质,其典型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 引自 5.8 从群丶社会到社会主义
97人阅读
與點狂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96页 2.7 對西方現代思想的重構
下面兩段是本書討論的問題的重要性所在。 如果不能在政治思想上区分公共领域之理和私领域之理...
-
第178页
一般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绅士发起的民间组织如果基于非亲族纽带,常被界定为“私”而...
-
第186页 5.8 从群丶社会到社会主义
-
第783页
正因为186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已不能用传统天下观来解释,有的学者认为,1839年鸦片战争的实...
-
第799页
明末清初儒生因道德秩序的天崩地裂,意识到程朱理学的严重缺陷,曾作出重构儒学的尝试;而这...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