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产生的。 引自第1页
你会发现情绪与心情都跟爱无关,情绪与心情只是一些好恶的反应罢了。我喜欢你,于是我对你开始产生兴趣;我喜欢某个地方,我觉得它真是美极了。这些心情之中都有对另一种东西的排斥,因此情绪和心情往往会助长残忍的心态 引自第1页
我所谓的感受力就是去欣赏树枝曲曲折折的美,观察路上的尘土,感受别人的痛苦,或是欣喜万分地看着落日的美景。这些都不仅仅是情绪或心情而已。情绪或心情会形成残忍的态度,被社会所利用;只要落入情绪和心情里,你就变成了社会的奴隶。但是人必须有强烈的感受力。美、语言、话语间的静默以及对声音的觉知,这一切都会带来强烈的感受。只有感受力能够使人心变得敏锐。 引自第1页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真的想做某件事,自然会有能量……这股能量会变成自律的工具,于是就不需要外在的纪律了。在追求实相的过程中,能量会创造出自己的纪律。人若是能自动自发地追求实相,就会变成正当而善良的公民,而不是去依循某个政府或社会所制定的规范。 引自第1页
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第一件事便是“努力”,然后我们整个一生就花在努力上了 ——若想有成就,你必须奋斗,必须对抗邪恶,学会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学校教育、社会和宗教组织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努力奋斗。周围的人总是告诉你,如果想发现上帝,就必须守戒,努力地修炼,折磨你的身心灵,否定和压抑你的欲望;你必须在精神层次上不断地对抗某些东西 ——但这根本与精神修为毫无关系。 引自第1页
你如果说“我该如何节省能量?”的话,那么你已经制造出了一个概念。你会按照这个概念而行事,如此一来冲突矛盾就产生了。但若是能觉察自己的精力是怎么消耗的,你就会发现心中的冲突便是最主要的耗能原因 ——譬如有烦恼而不去解决,活在旧有的记忆里,受制于传统,等等。 你必须了解能量消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但不需要按照商羯罗、佛陀或其他圣人的观点,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冲突的整个过程。因此,能量消耗的主因便是冲突。只要概念比事实还重要,冲突便永远存在。 引自第1页
大部分的人都活在矛盾冲突里,包括内在与外在。矛盾冲突意味着费力……只要感到费力,能量就会耗损。只要心中有矛盾,就会有冲突,冲突一出现,你又会想克服它 ——另一种形式的抗拒。不过抗拒也会制造出某种形式的能量。 引自第1页
我们年纪越长,越渴望去享受一些事情,然而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对其他的觉受产生执著 ——肉欲、权力、地位。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需要谴责它们,也不需要合理化它们,但必须去了解它们,把它们放在正确的位置。如果你把它们视为毫无价值或愚蠢低俗的东西,就等于在摧毁人生的整个历程。 引自第1页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里丧失了爱,减弱了对美的感受力,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无法统合。知识是必要的,科学也有它的位置,但如果心和脑全都塞满了知识,而痛苦的根由却没有深入地加以探索,那么生命就会变得肤浅,无意义。我们总是见树不见林,这种片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了解整体的喜悦。理智永远无法看到整体,因为它是不完整的。 引自第1页
我们有理智,我们也有纯粹的情感 ——纯粹的爱和丰富的情感。理智只会推理、算计、衡量和对照,它总是在问:“这值不值得?它能不能带给我利益?”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的情感——对天空、对邻居、对自己的妻小、对树木的美、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强烈的感受。当这两者结为一体时,自我的活动就熄灭了。你了解我的意思吗?只要纯粹的情感被理智所败坏,人就会变得平庸,而这正是大部分人的情况。我们不断地算计,问自己值不值得,能得到什么利益。我们不但对金钱抱持这样的态度,对精神层面的事也是如此 ——这样的修持方式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引自第1页
假设你的心中有一个问题,你左思右想,不断地跟自己对谈,并且竭尽所能地去了解它,最后你说:“我没辙了。”那时没有任何人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既无上师,也无书本,在没有出口的情况下,你只好面对它。因为已经竭尽所能地去探索这个问题,所以你决定丢下它不管了。你的心不再担忧,也不再说:“我必须找到一个答案。 ”于是你的心就安静了,对不对?然后在安静的状态里你突然有了答案。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没有什么了不得。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里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引自第1页
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引自第1页
我想停止抽烟,我想去掉这个习惯,因此我的对治方式就是排斥它和谴责它。因为我不想再抽烟了,而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压抑它、谴责它或找到一个可以咀嚼的东西来代替它。但是我能不能不带着谴责或压抑来看这个问题?我能不能观察自己抽烟的习惯而不带着任何排斥的感觉?对一个东西既不排斥也不接纳,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的传统和整个背景都在驱动我们去排斥或合理化某个东西,所以很难保持单纯的好奇。我们的心无法被动地观察,它永远想对治问题。 我们都想变成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等,可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眼前所做的事都不喜欢。如果你真的爱唱歌、画画、写诗,你就不会去考虑出不出名的问题。想要出名是俗气、愚蠢而不足取的念头,它没有任何意义;就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才会渴望名声所带来的满足。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 引自第1页
如果只有一小时可活,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安排好外在所有的事宜,譬如你的遗嘱?你会不会把家人和朋友都找来,请求他们宽恕你在他们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原谅他们在你身上所造成的伤害?你会不会彻底止息所有的心念活动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如果这些事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那么你的余生也应该可以办到这些事。试试看你就明白了。 引自第1页
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都在发展出来 ——透过各种宣传、强制、模仿来影响人心……无数的著作都在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思考、如何造房子、如何组装机器,因此我们逐渐失去了开创的能力以及靠自己思考的原创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政府都在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我们,于是我们就变成了善于臣服和模仿的人。如果我们臣服于某种态度或影响力,自然会抗拒其他的影响力,在抗拒另一个影响力的过程中,不就等于在用负面的方式臣服于它吗? 引自第1页
180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