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 壬辰战争第一惨案
- 章节名:壬辰战争第一惨案
- 页码:第80页
转自:丁酉再乱 第八章 这是误会 时间:大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春 地点:蓟镇(今蓟县为中心,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代)边防军区某校场 背景:壬辰战争(大明抗日援朝)后2年,因补给不力,我军被迫暂停进攻。以蓟辽总督顾养谦为首的主和派占上风,朝廷决定部分撤军。 被害人:蓟三协南营兵(参加壬辰战争后回国的蓟镇浙兵,抗日英雄)数百人 嫌疑犯:蓟镇总兵王保(陕北榆林人,主犯)等蓟镇官兵,巡关御史马文卿(包庇犯),兵部尚书石星(渎职)等 犯罪动机:拒付饷银,诬陷浙兵谋反,杀人灭口。 犯罪手段:欺骗浙兵空手入校场后,封锁现场,持兵屠杀。 办案人:巡关御史马文卿;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等
当时驻守朝鲜的明军尚有一万六千余名,分为川兵与浙兵两部。顾养谦为了让日本人感觉更舒服,和谈气氛更和谐,毅然决定先把浙兵撤回国来,只留下刘綎的川军协助防守。 吴惟忠、王必迪、骆尚志等浙军将领对这个命令没有太大抗拒,在入朝的这几年里,南兵已经在朝鲜战场付出太多牺牲,现在是时候回去休整一下了。 于是,这些戚家军的后裔们点起兵马,在朝鲜君臣依依不舍的挽留下退出朝鲜。这些伟大而朴实的战士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真心尊重,朝鲜人视他们为真正的勇士,日本人看见他们掉头就跑。而当他们返回祖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却是……杀戮! 入朝的浙兵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战前临时从浙、闽、粤等地御倭兵力抽调北上的;还有一种是戚继光当初带来北方驻扎在蓟镇的浙籍部队。后一种部队回国之后,接到命令直接返回蓟镇。可是蓟镇总兵王保却拒绝给他们发放饷银。 这一下子激怒了浙兵,他们在朝鲜浴血奋战,缺衣少食,唯一的动力是回国以后有大把奖赏可发。可现在朝廷食言而肥,怎能不让他们愤怒? 更关键的是,蓟镇总兵王保是辽东出身。南兵北兵在朝鲜战场上已经互相看不顺眼,如今回国了,又有辽东人骑在头上拉屎,更不能容忍。 其中有三协浙兵反应最为激烈,几乎酿成兵变。王保听说以后,赶紧宣布召南兵去教场领饷银。这些南兵以为真有银子发,放下武器,高高兴兴去了。一进教场,王保立刻翻脸,周围出现无数刀斧手,逢人就砍,登时杀得血流成河。王保唯恐还有幸存者,又把部队名簿取来,一个一个点名,点到有活的,再补一刀。 王保在杀完南兵以后,犹嫌不过瘾,纵容部下把附近的行商又掳掠了一番,把这些算到已经死去的南兵头上。王保随后上报朝廷,说南兵谋反,劫掠商贩,蓟镇出兵镇压,已把叛军全数扑灭。 这起惨案引起了普遍关注,一些有正义感的言官——如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亲王落“时”字,可不能记错清官名号啊!)等人——上书抗议,批判说王保所作所为,简直比坑杀赵军四十万的白起还狠毒,要求重新调查此案。 负责调查的巡关御史马文卿一力包庇王保,而兵部尚书石星也表现出倾向辽东军的态度。他倒不是对辽东有好感,主要是因为撤兵是顾养谦做出的决定,如果此案要细查起来,顾也脱不了干系,会影响到中日和谈战略布局。 于是,在石星、马文卿等人的阻挠之下,这起事件遂被定性为“平叛”。王保非但没受惩罚,反而平叛有功,升官了(“进保秩为真,荫子……卒于海州。赠左都督”——一生风光无限啊!)。这些浙兵没有倒在倭寇手中,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真是叫人不胜唏嘘! 引自 壬辰战争第一惨案 ——马伯庸,汗青.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丁酉再乱[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80-81.
9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