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 (丘成桐)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 章节名:(丘成桐)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 页码:第86页
……1902年,周达到日本考察其数学,访问日本数学家上野清和长泽龟之助,发表了《调查日本算学记》,记录了日本官校三年制理科大学的数学课程: 第一年,微分、积分、立体及平面解析几何、初筹算学、星学及最小二乘法、理论物理学初步,理论学演习、算学演习; 第二年,一般函数论及代数学、力学、算学演习、物理学实验; 第三年,一般函数论及椭圆函数论、高等几何学、代数学、高等微分方程论、高等解析杂论、力学、变分法、算学研究。 这些课程,除了没有包括20世纪才出现的拓扑学外,其内容与当今名校的课程不遑多让。中国当时大学还在萌芽阶段,更谈不上这样有深度的内容。 周达又从与上野清交流中得知华蘅芳翻译代数术是不应删除习题。周达的三子周炜良以后成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 现在看来,全面学习日本不见得是当年洋务运动的一个明智选择,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期间的科学虽然大有进步,但与欧洲还有一大段距离。中国为了节省用费,舍远求近,固可理解,然而取法其中,鲜有得乎其上者。 …… 紧跟着下一代的数学家就有陈省身、华罗庚、周炜良等一代大师,他们的兴起意味着中国数学开始进入世界数学的舞台。许宝騄在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统计学的创始人,他的工作在世界统计学界占有一席地位。在西南联大时,他们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包括王宪钟、万哲先、严志达、钟开莱等人。冯康则在中央大学毕业,成为有限元计算法的创始人之一。 稍后浙江大学则有杨忠道、谷超豪、夏道行、程民德、胡和生、王元、石钟慈等。在中央研究院时,培养的杰出学生还有吴文俊等人。 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等都是清华的学生,也是我尊重的中国学者。陈省身在海外的学生有廖山涛、郑绍远等。华罗庚则在解放初年回国后,带领陆启铿、陈景润等诸多杰出学者,成为新中国数学的奠基者。 引自 (丘成桐)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周达(1879年-1949年),字梅泉、美权,笔名今觉、寄闲,中国清末民初集邮家周炜良(1911年10月1日-1995年8月10日),代数几何学家,曾任Johns Hopkins大学数学系主任.陈省身夫妇、华罗庚夫妇许宝騄(1910年9月1日-1970年12月18日)塑像,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94人阅读
敬之俊如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82页 (丘成桐)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19世纪中国和日本接受西方数学的过程
这段时期的学者创造了中国以后通用的数学名词,也建造了一套符号系统(如积分的符号用禾字代...
-
第85页 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1901年高木回到东京,将希尔伯特在格丁根领导研究的方法带回东京大学,他认为研讨会(Colloqu...
-
第86页 (丘成桐)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