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页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圣婴 (走得慢了 就是落后)
在读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
- 章节名: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 页码:第326页
Powers:
‘調式是真實的嗎?’ 引自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Is Mode Real? 引自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psalm-tones
按照鬆散定義的教會傳統看,調式的發展最初主要是作為一種將應答聖歌(antiphons)和詩篇誦唱模式(psalm-tones)進行分類和相互聯繫的實用手段。黨它被廣泛地擴展到素歌整體時,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以收束音、排列音域和開頭部份為基礎的分類方案。 Frans Wiering描述的'整體聖歌' (omnis cantus)的定義:調式是對每一首歌曲做出判斷所依賴的準則。收束音是該準則的源頭。 偽古典的 從Boethius開始,七個八度種型與八種調式聯繫到一起。 引自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馬爾凱托的著作
五度種型和四度種型被合為一體而構成了兩種調式 引自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103人阅读
圣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26页 文藝復興時期的調式理論:理論性、作曲性和編輯性的觀點
-
第333页 理論著作
收束音(maneriae)(...):protus第一音高、deuterus第二音高、tritus第三音高和tetrardus...
-
第335页
> 查看全部9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