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页
- 页码:第332页
在15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国的国内秩序逐渐恢复,黑死病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消散,中国再次试图扩张权力。自蒙古人控制了陆路之后,明朝就只能回到海路这条唯一开放的途径上。当时,中国重新开始扩建海军,花重金建造了大量船只:促进贸易发展并非这一举措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除此之外,明朝还试图实现另外两个目标,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另一个极具军事意义。二者都是为了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当时,船只无疑有助于宣扬中国的国威。舰队司令郑和率领多艘巨型“宝船”(据Lo,1958:1 51研究,每艘载有500名船员)所进行的航行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尽管有些朝廷官员希望它们能促进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相反,1 5世纪头30年里明朝在印度洋附近所做的力量展示,旨在向那些“蛮夷之邦”暗示中同已在困际格局中恢复了合法地位,并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国家”。在达到这一目的后,明朝船只就回到了中国,静候小国的朝拜(以及某些“朝贡”贸易)。 然而,明朝追求的第二个海上目标,也就是军事征服,并未实现。1407年,明朝倚仗其强大的战舰,入侵并占领了安南国。但之后,她的舰队在1420年被击溃,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的溃败,并导致舰队于1428年撤出东京(越南北部的一个地区)’(Lo,1958:151-152)。中国当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增强海军力量,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要么选择撤退。国内的经济困难迫使明朝作出了第二种选择。 15世纪中期,明朝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Lo,1958:155);财政收入下滑,通货也不稳定。政府无力维持庞大的舰队。海盗(多是日本人)不断侵扰中国船只,而且随着朝贡国家数量的减少,朝贡贸易也逐渐衰落。罗荣邦(1958:15 7-158)写道:明朝海军衰微的征兆是显而易见的。从外交政策以及战略上看,中国已从攻势转为守势,从进取转为撤退。“宝船”的行程……以及在安南取得的胜利,都有力地证明了明初海军的扩展……但是,之后,明朝改变了战略政策。她……(于1436-1449年)撤销了福建的前哨基地,并于1452年撤销……沈家门基地……战舰也不再去海上巡游,它们常年停泊在港口里,无人管理,锈迹斑斑。 15世纪后半期,明朝海军中有一半以上的舰船都已废弃,而且也没有再建新船(Lo,1958:158)。罗荣邦坚信,正是15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的衰败这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导致明朝海军“神秘地”撤离了印度洋。 引自第332页
118人阅读
Easton Lu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32页
-
第354页
世界体系结构的可变性 正如沃勒斯坦(1974)令人信服地指明的那样,根据不同的的生产方式(资本...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