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2
- 章节名:书摘——2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并且,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爱的关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而且,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地,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从情感上看,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你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分析:逃避内疚的两个模式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启示:放弃绝对的清白感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他强调:"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不过,这是完美状态,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一旦严重失衡发生,内疚也会随之产生,你觉知到内疚,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关系还有恨的失衡。关系犹如一个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关系中必然有相互的伤害,如两人的确不合适,关系还会走向结束。如果你希望和加害者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报复就很有价值,因为相爱就意味着"我们是一丘之貉"。对此,海灵格描绘说:"除非让清白无辜的人变得身负罪责,否则能让爱丰富流动的调解就不可能出现……当受伤的一方感觉到高高在上,而不能弯下腰来根据爱的需要回以适当的报复时,就会面临这样困难的处境。 如果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太多的人因为固守这种清白无辜感,而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即便结束一个极其糟糕的关系,也会产生内疚感。 不过,这个时候的内疚感有更深远的意义。这种内疚告诉你,不管对方错得多么离谱,他也不能负担破坏这个关系的全部责任,你也一定有责任。你不必追求彻底没有罪责的境地,从而为了一点儿轻微的内疚感也拒绝作出好的决定,因为没有罪责是神的境地,不是凡人的境地。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一个人想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映了他的内心。 一个人能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也是由你所决定的。 法国一个哲学家曾称: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你往下看,都会看到一个深渊。 所以,写人性的高手,是不会刻意用离奇的情节去展示人性的离奇的,他们反而会用看似平淡的笔触、看似平淡的故事,写出人性的令人战栗之处。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恐惧=怯弱,这成了我们一个思维定势。 怯弱要克服,所以,战胜恐惧也仿佛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譬如,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战胜恐惧",可搜到约112000个相关网页;在Google上,则可搜到约811000个相关网页。许多恐惧所传递的信息是极具价值的。事实上,我们越恐惧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后隐藏着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 从这一点而言,许多恐惧,无需战胜。相反,我们可静下来,聆听恐惧,从而发现恐惧给我们的提示。我们最恐惧的,恰恰可能隐藏着我们生命中最关键的答案。 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 或者说,温柔地对待你的症状。 太多时候,我们都渴望立即消灭自己的症状,仿佛那样一来,自己就是一个没事人了。 然而,症状多是表面现象,它像一种呼声,源自内在深处的呼声。所以症状常常是一个契机,通过症状可以捕捉到内在的痛楚,从而有机会真正地疗愈你自己。 对待心理疾病,耐心很有必要。"心灵的事,要慢慢来。" 失眠,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它背后常藏着很深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会失眠?这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睡着? 要睡着,你得放松。 然而,一放松,防御机制就会松懈,潜意识藏着的一些东西就会涌出。如果这些即将涌出的东西令你惧怕,你会再次绷紧。身体的绷紧,意味着心理防御机制的再次启用。一绷紧,就无法睡着了。 身体的健康,应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前不久,和几名医生一起聊天,他们说,据观察,癌症病人多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压抑自己某一方面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悲伤,可能是内疚,也可能是其他情绪。 我想,这或许是这样的道理:某种重要的情绪产生了,你拒绝接受,绝对地拒绝接受,并把它极力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你成功了,你似乎不再受这一情绪的困扰。然而,这一被压制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或许,癌细胞便是身体对这一被彻底压制的情绪的表达。各种各样的溃疡多和心理压力有关,而心脏病也和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大脑、神经、躯体乃至内脏都在颤动,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你已是一个强有力的成人,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害了。于是,好的改变自然发生了。 实际上,只要你在乎一个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把你的内在的关系投射到这个外部关系上。并且,你越在乎一个关系,这种投射就越强烈。 由此,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并引导自己走向好的转变。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这个关系看似多么糟糕,你其实都获得了无比重要的成长机会。 我们常说,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内心的声音?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却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如果你听不到这种声音,你的意识和潜意识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分裂。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自由分很多种,有权利上的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难被禁锢。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 并且,被否认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潜意识而已,仍然在对你发挥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你的意识对它们一无所知,于是你对它丧失了控制能力。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 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容易自恋的一点是,既然悲伤、愤怒、内疚和恐惧这些消极的情绪那么伤人伤己,那么干脆"消灭"掉它们算了。 1,接受悲伤 2,接受愤怒 再如愤怒。愤怒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人对你侵犯得太厉害了,你要告诉对方: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间。 3,接受内疚 还有内疚。内疚,本来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某个关系的付出与接受已经失去了平衡,需要调整了。 一个心理学家说,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 4,接受恐惧 与悲伤、愤怒和内疚一样,恐惧也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情绪。并且,它比其他的负性情绪更令人讨厌,因为它把我们打入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最不讨人喜欢的恐惧,其实具备着最重要的价值。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打破我们的自恋状态,告诉我们:你,真的很渺小;你,必须放弃一些虚假的自大,而去寻找真正重要的东西。 5,接受关系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 由此,不管这真而纯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必须尊重它、接受它,并听从它的指引,从而让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生宛如一个轮回,我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格结构,也即我常写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导致我们会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因为觉得需要有罪,我们会将自己的种种需要阉割掉。然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只是简单地将需要阉割掉时,我们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坝,不让需要很好地流动。这样做时,需要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并且一定会通过种种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还一定伴随着一种感触--这样做是有罪的。 拥抱真相只是开始,整个心理治疗过程可以说是三部曲,即理解、接受和改变。不要急着去改变,要给自己耐心,因为改变很难,一旦看到不能立即改变你会很容易急躁,你会质问自己,你为什么还不改变?改变自己是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容易实现。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我们想象着自己像建造中的摩天大厦直冲云霄,而不是像毛毛虫蜕变为蝴蝶。 --美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灵魂的黑夜》 一次生命,是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的确有过一些转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转变。假若逃避这些转变,我们的心灵就会生病。 仪式宛如一道门,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门上,既未脱离过去,也未迈入未来。但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你正脱离过去,你正迈入未来。 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 这也是仪式的一个含义。仪式只是一道门,这道门,把我们的人生路划分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发生。 临转变的时候,我们总是心情矛盾。一方面,我们很可能会为未来而欣喜雀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然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忧伤。因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忧伤,不管这丧失是好是坏,更何况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还常常意味着一些美好事物的丧失。譬如,成为一个成年人,就意味着必须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同时放弃未成年人的一些生活方式,也恰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并不愿意完成离开家这个成年仪式。 成长本身就是心灵的需要。不过,真正关注心灵的人,除了要完成那些最基本的成长仪式之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式,以让自己起码在某段时间,保证心灵与尘世的喧嚣保持一段距离。 你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仪式。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 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