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英国要拖中国进入世界体系)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汉族士大夫在协助清廷打压起义的过程中崛起) ——洋务运动(地方上的汉族士大夫主导洋务运动,清廷给与配合,带来“同光中兴”) ——甲午战争(1894年,中国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此后列强环饲中国,中国出现边疆危机) ——戊戌变法(应对甲午战败后边疆危机的一条出路) ——义和团运动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 *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很多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常人的是非和真伪角度来看,这样的历史就是伪史。 *我国的近代史,有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 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 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怨妇、泼妇、情妇 *【中西两种体系】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朝贡体系。但我们这个天下/朝贡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朝贡体系就像一个圆,这个圆的中心是中国,而外延有多大不知道,多大都可以。 西方自18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后,实际便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能殖民的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把其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 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 *西方世界迎合了人类创造和追求财富的需求,一旦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普及开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人们去进入它们的世界。这就是一个近代的过程。 …… 我觉得这个文明可能是不好的,它对资源掠夺和榨取得太厉害,对环境破坏得太快。就像《庄子》里那个故事……人用了机械就起机心了,就想着怎么取巧,从此天下就不得安宁了。 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一旦把这个大工业文明唤出来之后,人们就天天想着怎么取巧——我们去发明创造,翻着花样地想着怎么去榨取资源——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都没有弄出这么些事来,但这几百年就都实现了,而且后面会怎么样,人类还不知道。但是世界一旦进入这个轨道,潘多拉匣子一旦打开后,就回不去了。你想进去也罢,不想进去也罢,都回不去了。 *【中国的抵抗】很多人觉得我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东西。现在人们普遍活得比较紧张。文明越往后发展,人们越紧张,也就越没有闲暇去想其他的。 *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 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 第二、三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英国人有明确的目标,即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商业纠纷,进而打开中国市场,跟中国人进行贸易。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经当过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他以感知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开放尺度,把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之前的历史氛围六段: 1、鸦片战争(1840),以及洪秀全初创拜上帝教; 2、亚罗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法战争(1883-1885); 4、中日甲午战争(1894); 5、义和团运动(1899-1901); 6、日俄战争(1904-1905)和中国的新政改革(1901-1910)。 *16、17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历经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 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对比西方,中国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已经落后了。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18世纪之后,英国称霸世界的时候开始了,这时中英差距就更大了。 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马嘎尔尼(1737-1806)使团来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 A.相比于明朝,清朝是一个更加内向的朝代,在开放问题上存在极大缺陷: 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利玛窦已经把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带到了中国,也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了这些西方地理学知识,但是到了清朝,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感知以及观念又发生了倒退,其开放程度对比明朝大大退步,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了,更不知道地球上除了中国以及周边的朝贡国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清朝在开放程度上不如明朝,在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方面更是不如明朝,甚至差得很多。 此前,明朝的对外开放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传教士,而到了康熙年间,礼仪之争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激化。……清朝在雍正时期完全禁教,而罗马教廷以及西方传教士的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国。 清朝严格执行了海禁。 B.在康乾盛世的尾巴上,英国人来了。他们当时来华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炫耀他们的工业文明及其成果; 其二是商量通商事宜,英国人希望中国人可以按照西方规矩进行交流和贸易,希望能跟中国平等经商,希望中国人能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些据点,不要总是限制在广州一个地方。 C.马嘎尔尼访华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但他观察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马嘎尔尼一行回国后,依据在中国的沿途见闻出版了大量的笔记、图画和资料,这让西方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 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中国的情况逐渐为西方人所了解。1816年,英国又往中国派了一个阿美士德使团,这次他们没见到皇帝,什么事都没干成,但是在此以后流传出一个关于外国使节不跪拜的段子。 D.在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其实在中国沿海四个地方设了贸易口岸,分属江南省(主要辖今天的江苏、上海和安徽)、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四地,但实际上做起来的主要是宁波和杭州。 到了1738年后,宁波这个口岸也逐渐被废掉,只剩下广州一口。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确立广州一口贸易政策,同时下令闭关宁波等港口,限令外商仅能在广州一口贸易。 这种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在北宋的时候就有这种制度,即市舶司制度。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清廷禁烟的原因:(1)购买鸦片抵消了出口茶叶的利润,使得中国变入超,货币体系受到威胁,白银总量减少,物价飞涨,由此引发了清廷禁烟。(2)吸鸦片导致人懒惰、体质弱。 *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编辑《四洲志》,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西方国家情况的一个介绍。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此时世界已经进入了殖民时代,大英帝国在全球许多地方已建立起了殖民地。 英国跟中国交战是要迫使中国开放市场。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1844年,中法签订《黄埔条约》,对比《南京条约》多了一项条款,就是开放教禁。 *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要靠信息的输入,而不是枪炮、。 【传统历史缔造的两个神话】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自此开始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到了1850年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鸦片战争后,少数人开始努力地去逐步了解西方。 梁廷枬《夷氛闻记》; 魏源根据林则徐编纂的《四洲志》以及其他一些资料编了《海国图志》; 徐继畲编了《瀛寰志略》,这是当时中国人描写西方最好的著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们正式成立了外交部,就是总理衙门。 —————————————————————————————————————— 第四、五讲 帝国古老命题新解 【关于太平天国(1851-1864)起义原因的商榷】 *一般我们说,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激增,土地紧张。此前,中国的人口总数一般来说到不了两个亿,但在太平天国时期,全国总人口已经突破四个亿了。人口激增一般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一般的叙述都是说土地兼并、徒弟的人均占有量下降、从农村流离出来的人口增多等,这些因素又催生了老问题,也就是农民暴动。但是我们想,这么大的中国(当时的中国版图比现在的还要大),四亿人口真的多吗? 【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就清朝而言,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前后,清王朝内部的统治矛盾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它的矛盾转化并没有遵循“土地兼并-农民流离-饥民遍地-领袖揭竿-起义蜂起”这一逻辑。 清朝的矛盾或问题很多,第一就是统治机器锈蚀。 另一个问题,清朝政府在社会已经出现转型的大背景下,一直拿不出对策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许多新兴的行业只是采取老一套的办法进行压制,这就使得问题或者矛盾更为尖锐。不仅是贫富的冲突,官民之间矛盾更为剧烈。 此外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比如地域问题尖锐。 这些问题都随着国家机器的锈蚀、制度的僵化、新型社会行业乃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逐渐激化。 此外还有文化问题。清朝统治者特别忌讳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创造力。他们一再地对汉族士大夫采取压制的政策,不让他们发挥自主性,通过文字狱以及对士大夫的一系列整肃,清朝统治着基本上实现了压抑士大夫群体的目的。没什么士大夫敢再去想如何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如何为朝廷、为国家担负责任。 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之精髓不在于考据,而在于对经典的阐释,并凭借对经典的发挥创造出新的思想体系。两汉的经学、宋代的理学和明朝的心学均是以建构新的学术思想体系,并对民族、国家做出根本性指导为目的的。 但是在清朝,政府恰恰是不让学者、士大夫去做这个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禁锢,进而被消磨在琐碎的考据之中,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机制逐渐失灵。国家治理出现问题时,士大夫缺乏责任乃至担当意识,他不会去想该如何解决问题,只会视而不见,假装不知道。 严格来说,清朝虽然是满族在统治,而且在入关时杀了不少汉人,但是它对老百姓的盘剥的确是相对较轻的。跟明朝相比,清朝的赋税很低,而且摊牌之事也很少。 明朝从始至终,一直有几个大问题解决不了:一是藩王,朱元璋不让自己的子孙经商,于是那些藩王就一直待在藩王府里造孩子,国家财政对其生计供给一直很紧张;二是边境一直不太平,早先是蒙古,后来又有满洲,因此一直从民间征饷加赋,而且明朝的加赋没有章法,老百姓的负担无比沉重。但清朝的这些事情都相对较少,征税也基本是有章法可循的。 清朝统治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很严重,最主要的有两个大问题:其一是文化修补能力弱,这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制度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弱;其次,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的通知方式必须发生相应改变,但当时的统治者就是墨守成规,坚决不变。 【洪秀全(1814-1864)创教史】 【太平军起义】 *陶短房《这个天国不太平》 【太平军的问题】 许多士大夫做过比较,如果太平天国起义成功了,士大夫的命运可能要比在清朝的统治下更悲惨。这就是太平天国失去士大夫支持的原因。 【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清朝的文字狱比明朝要严重得多,可以说历朝历代文字狱最严重的就是清朝。 *太平天国归根到底是一个农民自己的起义,其中混杂了大量社会边缘人士。到了后期,尤其是1856年天京事变,杨秀清跟洪秀全内讧之后,大量的流民、土匪、绿林好汉,以及像捻军这样的半匪半格局的势力全部进来了。 【关于太平军的几个问题】 《资政新编》《天朝田亩制度》 【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太平天国的贡献在于导致了政治格局的变化,汉族士大夫崛起。 *信任汉人是从肃顺(1816-1861)开始的。 *曾国藩(1811-1872) *李鸿章(1823-1901) 【“同光中兴”】 *汉族士大夫崛起,帮助清朝;而清政府当时给与了很好的回应,由此把清朝给救了,带来了所谓“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不是一个简单的王朝中兴,而是因为来了洋务运动,当时又称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由于朝廷政治格局的改变而开展了起来。以前“内重外轻、满重汉轻”的格局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后被改变了,变成了“外重内轻、汉重满轻”。这些中兴的名臣们大多都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积极性远远超过了中央的开明派。 中央的洋务派:(1)除了办了一个同文馆,基本上没什么作为。同文馆的外国教习翻译了《万国公法》,也就是第一部中文版的国际法,但这个学校教出的学生确实是不敢恭维。(2)另外还搞了一个总理衙门(1860年设立)——这是英法联军逼着清廷班的,他们要求清政府必须成立外交部,而不再通过礼部打交道。但这个衙门也是一个效率很低的衙门。 洋务运动主要是靠地方的积极性,而洋务派的首领里,最重要的是李鸿章。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把中国汉人士大夫的积极性焕发出来,那么,即使是英法联军逼得朝廷签了条约,中国还是变不了。所以从中国进入世界的步调而言,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 但是,就像很多次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天国对中国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和财富的损失,整个长江流域前前后后据说损失了一亿多人口。 —————————————————————————————————————— 第六——八讲 从自强到变法 *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的变法,它的毛病很多,但不能因此说它不行,甚至说是失败。整体上来说,洋务运动是有成绩的,清朝的经济水平经其推动,确实有很大增长,国家能力也在提高。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只变器、不变制,是一种低层次的改革,或者说它仅仅是局限于经济方面的改革。即便是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洋务运动的起因】 *洋务运动的确是地方势力,是湘淮军崛起以后的产物。 *清廷能挺过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湘淮军功不可没。 *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身份,实际主持着中国的外交几十年。 *国家政治格局转变为外重内轻、汉重满轻,乃是由当时的情势所决定的。为了应付变局,清政府不得不这样。 【洋务运动的开展】 *洋务运动当时称为自强运动,这个运动有三套逻辑。 第一套逻辑就是地方势力崛起的逻辑,由地方倒逼中央。 第二套逻辑就是汉人崛起的逻辑,汉族士大夫的积极性自此被激活,这使得行将就木的清朝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汉族士大夫的群体中,不仅实学开始活跃,墨学也开始复习,还有一些人开始追求西学,总之全面开花。 由此导出了第三套逻辑,就是学习西方的逻辑。按魏源的说法,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运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正面遭遇了西方。 *从总体来审视自强运动,其成就还是第一位的。虽然一般的说法是地方主导了运动,但中央也的确是有贡献的。除了同文馆和总理衙门,另有一个新成立的衙门——总税务司(1854年设立)很有效率。总税务司外包给洋人赫德来管理,使得海关收入成了国家的支柱收入之一。 *除了中央,地方上办了很多实业,这些实业大多跟具体的任务有关系。 曾国藩:筹办了金陵制造局;主持了派遣留美幼童计划。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继承了金陵制造局;开办了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汉阳钢铁厂。 *当时也办了一些教育事业: 比如福州船政局附属的船政学堂,还是很有成就的。那里出了严复,还有甲午海战中死去的烈士们,包括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他们都是从这个学堂毕业后刘洋,然后再回来的。后来的中国海军基本由这个学堂奠定了基础。 中央的同文馆,成就很差,教出的学生没有大的成绩。 上海有一个广方言馆,成就好像也不大。 江南制造总局有个翻译馆,成就倒是很大,出了很多书,我们中国最早的数理化课本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当时也有了一些回国的留洋学生,但他们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自强运动从整体上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实践中,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科举没有变,考的还是八股、四书文,这是当时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最大问题,科举不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不会变。而只有当一个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体系之内,成为文化人的一分子,大众才会对他有好的评价,才会尊重他。国外回来的人其实什么都不是,他们要想赢得社会的尊重,进入仕途,必须去考科举。 戊戌维新(1898)以后,尽管全国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但从这些学堂毕业的学生照样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比如鲁迅和他弟弟跑到江南水师学堂去学习,中途也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 *地方主导的变法很重要的缺陷在于,缺乏改变全局的力量。 【北洋水师】 *1888年正式建立,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也有一个特例,就是北洋水师。整个洋务运动都是变物不变制,筹建北洋水师却把制度也变了。 【洋务运动未必是场失败运动】 *总体上讲,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运动后期,炼钢工业、通信事业、铁路事业也都发展起来了,虽然进行得都比较慢。 【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洋务运动的变革“不彻底”、进行得不够快,这与当时整个中国对于编发的需求不够存在很大关系。士大夫对于变法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虽然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了,但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乃至改变,士大夫仍然活在中世纪,在儒家建构起的天下秩序里思考现实。另外,科举制度还没有变,人们学的东西、用的东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东西根新事物关系不大,所以普通人没有强烈的需求去学习新学,也没有人愿意投入这场变革中去。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改革的问题,就是洋务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长期亏损。 *第三个问题就是藩属国的问题(越南、朝鲜、琉球)。 *这样一些现代化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走向世界必然面对的问题在此时已经被提出了,但是中国人没有积极地去应对,寻求解决措施。 【甲午战争(1894)】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赔款2.3亿两白银(当时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七八千万两),割让台湾(台湾自此变成日本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由于看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西方列强才真正动了瓜分中国的念头。所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那是真的危机来临,列强真的动了瓜分中国的念头,因为瓜分以后就可以防止日本坐大。 *而对中国来说,不管怎样这都是亡国,这种危机从甲午以后就非常明显。 纵观全局,士大夫能够想到的唯一应对之策,就是赶紧变法。 【戊戌变法(1898)】 *在国家生存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士大夫开始办报纸,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就在甲午之后出现了。此时是大幅的舆论和呼声空前高涨,既是一个舆论的高潮,也是一个启蒙的高潮。 *刺史官僚们也在发生分化。(1)首先,原来的洋务官僚挺沮丧的,因为甲午战败,他们最先受到攻击。洋务派的官僚的确很沮丧,他们干了这么多还是失败,可是不变革不行,还是得往前走,没人想退回去,因为事实上也没路可退。(2)此时,守旧派官僚已经没什么气势。甲午之后,已经没什么真实的顽固派了,满人面对危机已经拿不出什么办法,更想不出什么理由来阻挠变法了。 *那个时代的主要导向就是求新,《国闻报》《时务报》等风靡天下,话语权就掌握在这些呼吁变法的士人手中。 (1)以《时务报》为中心,以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打头,“康党”大盛。(其实康梁在当时只是个虚架子,但声势很大,因此普通世人可能就会觉得变法的鼓吹者和实践者都是康党。而关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我们过去都认为这两部书有破有立,为康梁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要我看,恰恰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我在讲太平天国时讲到过,儒生和士大夫最在乎的,恰恰是儒家的这一套东西,变法之初,恰恰也不能撼动这一套东西。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原始儒学,然后直接往里面加东西,原始儒学本来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以添设许多新的理论思想,靠这种方法来支持变法是可以的。) (2)需要注意,当时有新思想、要求变革的人并非全都囊括在康党之中,对知识界的引领功能并没有被康梁这一伙出自万木草堂的人垄断。(一定要避免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所有的变法操作者都是康梁的门徒。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康梁的实际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地位。) 【戊戌维新的贡献】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单从百日维新提出的改革措施来看,它还谈不上是一次制度变革,虽然变更制度已经作为一种目标被提出来了。如果这次变法没有中断的话,可能它还是能够走到变革制度的层面上去。 *戊戌变法在当时是存在多个中心、多条路径的。我们后来过多地强调了康梁主导的变法,其实陷入了很大的误区。 *戊戌变法是一场很大规模的思想启蒙,很多士大夫也乐意被它启蒙,大家都拼命地找有关西学的书,拼命地想到底该怎么变。 *那个时候,除了(1)西学东渐,还有(2)东学之渐,即我们学习日本学习西方文明的成果,所以当时国内很多地方开设了东文馆(日文馆)。 *当时的媒体也在勃兴。这一时期由倾心改革的士人所创办的报纸,比如《国闻报》《时务报》等,都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 *百日维新所提出的那些变革,对于传统政治下的变革而言,确实没什么本质上的跃进。但为什么它会搞不上去呢? ——部分改革内容过早触碰到了满人的利益。 *光绪帝(1875-1908)在军机处安插了“四小军机”——谭嗣同(1865-1898)、杨锐(1857-1898)、林旭、刘光第,协助他进行变法。 当时维新派人士准备去分头游说各路新军将领,最初觉得可能比较倾向变法的是聂士成(1836-1900),还有就是袁世凯(1859-1916)。 谭嗣同跑去游说袁世凯囚禁西太后发动政变,袁世凯上报,变法失败。 *维新以西太后杀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绪告终,变法失败,只留下了一个京师大学堂。中国政治出现了一次严重倒退。 【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 *甲午以后中国出现边疆危机,首先是德国人蛮横地占领了胶州湾。由于这个事件就发生在山东,赤裸裸的侵略行径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中国人眼前。中国人看到,列强就是希望把中国瓜分掉,因此由这件事所刺激起来的亡国危机意识无比强烈。也就是说,在戊戌变法前夕,列强的作用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列强还是很希望中国变法的,包括日本。比如日本国内有一批人一直希望中强大起来,然后与日本一起对抗西方;而西方国家也乐见中国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 *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其实是存在内在分歧的,我们不能将之笼统为一种。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在变法中,民众和维新士绅之间产生了裂痕。 *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会一直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戊戌变法一百天就完蛋了,然后中国就开始向后转。这次埋葬变法的戊戌政变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倒退。整个朝政,乃至中国政治都彻底地朝后转,甚至很多洋务运动时期取得的成果都被否定。 —————————————————————————————————————— 第九、十讲 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1900年前后) 【民教冲突的产生】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 【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的特点】 【东南互保】 【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第十一讲 清廷的新政 【新政的成就】 【预备立宪】 【废除科举】 【满族亲贵收权】 第十二讲 辛亥革命 【革命的发生】 【会党的特点】 【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袁世凯这个人】 第十三讲 袁世凯的悲剧 【共和体制的问题】 【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对峙】 【袁世凯的悲剧】 第十四讲 黯然北洋 【段祺瑞与黎元洪】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南北交战】 第十五讲 众说纷纭的“五四” 【白话文运动】 【五月四日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五四运动的影响】 后记 —————————————————————————————————————— 附录:近代割地过程 1842年8月29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割让中国领土香港(1997年回归)。 1858年5月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主要是: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1860年11月2日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增加: 1、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2、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1884年5月11日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主要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2、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3、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 1887年12月1日签订中葡《天津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1999年回归)。 1895年4月17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是: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 附录: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