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章节名: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页码:第278页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色诺芬和柏拉图描述的苏格拉底有很大不同,很难判断谁的描述更准确。但毫无疑问,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只是他自己思想的传声筒,唯一的问题是到什么程度。 从《申辩篇》可以看出来,苏格拉底关注伦理而不是科学。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斯巴达的政治十分特别。他们唯一的职业就是战争,所有的教育只为战争服务。结婚之前的男公民过的都是集体生活。斯巴达有两个不同家族的王,再加上28个六十岁以上从贵族中选举出来的长老,共组成30人的议会。另有5个抽签选出来的监察官,也有很大权力。斯巴达的政权几百年来十分稳固。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柏拉图的伟大,在于影响深远。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迄十三世纪为止,始终更其实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柏拉图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 柏拉图对数学和理性的尊重来自于毕达哥拉斯(《理想国》中认为管理国家事务者必须擅长数学)。对永恒不变的崇尚来自于巴门尼德。对于至善的追求来自于苏格拉底。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卫国者。首先要考虑教育,包括音乐和体育;其次,经济方面实行共产主义;第三,对神话的信仰在统治中也十分必要。 其实《理想国》一开始特拉西马库斯的观点,很有道理。当伦理标准无法明确制定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分歧最终只有诉之于强力来解决。 第十五章 理念论 尽管柏拉图的思想受巴门尼德等人的影响,区分了实在与现象。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是“理念”论。这一理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柏拉图把理智世界与感官世界划分开来,并认定理智的高级性,提出了著名的洞喻。 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包含许多错误,但他是最早讨论“共相”这个概念的。这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苏格拉底说,死就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就看出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他认为实在与现象、理念与感觉对象、理智与感官知觉、灵魂与身体都是对立的。 《斐多篇》中认为哲学家不应成为享乐的奴隶,但并无禁欲主义的思想。但柏拉图的确认为肉体的享乐会阻碍灵魂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还是要想办法使灵魂脱离开肉体。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蒂迈欧篇》中的苏格拉底已然是个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认为世界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组成,四个元素是以三角形为基础组成的不同多面体。总体上来说,在这篇对话里,世界的组成是基于几何的。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柏拉图在《泰安泰德篇》中批评了知识与知觉是同一回事的观点。首先他反对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学说。如果这样,普罗泰戈拉不仅像众神一样有智慧,也不会比一个傻子更有智慧。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患病时,医生的智慧显然更多,显然有智慧的人比起傻瓜来是万物更好的尺度。这种论证从间接上反对了知识就是知觉。 比如说“我看见一张桌子”。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到的颜色和触感这些东西所组成的知觉叫“客体”,是物理的;由字句和记忆所组成的知觉叫“知觉作用”,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是心理的。知觉只是一次事件,没有真假。但字句充实起来的知觉是一个判断,有真有假。所以“知识就是知觉”这种说法是错的,应该说成“知识就是知觉判断”。 所以在柏拉图的观点中,我们通过感觉器官知觉,但用心灵来判断知觉。知觉是感觉器官层面的,是客体的;知识是心灵层面的,是主体的。 关于存在,可以说狮子是存在的,等同于“存在这个客体,‘该客体为狮子’是一个真命题”这样一个命题。但存在本身不是客体,是心灵在客体里所察觉到的一个事物。所以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存在的讨论,不少是在语法上的谬误。 关于数,罗素认为首先要区分两种数:一种是算学的命题,比如2+2=4;另一种是计数上的经验命题,比如人有十个手指头。前者是纯粹的符号逻辑,与知觉无关;后者必须依靠知觉。然而十个手指头中的“十”又是怎样的概念?似乎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所指的共相。罗素认为答案如下: 将10个手指头换做2只手。我有2只手等于“有a和b,a和b不是同一个。x不能同时是a或者b,在这里x是我的1只手”。所以可以看出,命题中不必出现2这个数字。所以严格说来,数是形式的。“我有2块红布”中,符号2对于命题的意义比符号红对于命题的意义复杂得多。我们经常说数是永恒的,其实因为它是逻辑的虚构。 同存在一样,“一”也经常被用于逻辑上的谬误。比如可以说月亮是一个卫星,但不能说月亮是一。因为如果这样,也可以说月亮是多,因为月亮有许多部分(比如环形山)。 综上,知识中存在逻辑与数学,它们并不是知觉的。 而我个人的感悟是,2500多年前,地球上的智者就已经认识到人的感觉是具有欺骗性的。不同的是,西方哲学为了逃避知觉这种不真实的东西,而把数理与逻辑这样的知觉判断放在了极高的地位,走上了形而上的道路;而东方哲学则反而认为知觉是真实的,具有欺骗性的是知觉的判断,即心理活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至今。着实有意思。
张大毛喝美年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2页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卓有成就,古希腊人在科学上的共享更不平凡。古埃...
-
第278页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