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章节名: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页码:第64页
P56:
据斯坦因的记载,王道士刚一发现藏经洞,就通过肃州道台转送给甘肃藩台敦煌经卷,但因运费无着,甘肃藩台命令王道士看管。 引自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P64:
当罗振玉从伯希和那里获知敦煌藏经洞还有剩余写卷时,于是提请学部收集。1910年,清学部电令甘督何彦升,把所余经卷悉数购买,运到北京收藏。学部为此拨款共银6000两,合敦煌市平银6918.4两,比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总和要多得多。但这笔钱主要被敦煌官府用作改修孔庙,剩余的用作修补城墙,只给了王道士300两作香火费。为此王道士对官府颇为不满。 引自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都不知道其中贪了多少。 如果你见到这种官僚情况,你会愿意给清政府吗? 如果民国战乱,你会愿意给民国政府吗? 王早就按正常程序申报了。 越看越觉得明明就是清官员的错,怪一个王道士有意思吗?
142人阅读
千船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8页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大业十三年(617),李轨在武威举兵,自称凉王,控制河西。李唐在长安立足后,利用凉州粟特安...
-
第64页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
第297页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
P297: 榆林窟的西夏壁画第3窟东壁(正壁)南侧 普贤像侧,还绘有唐僧取经的画面,三藏法师玄...
-
第303页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
抄写图书或佛经的纸,按传统的中国尺度来说,是1尺乘1.5尺或1尺乘2尺,相当于26×39cm或26×5...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