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5 收复之役
- 章节名:下卷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5 收复之役
柳倪风波平息,“市场派”占了上风,“贸工技模式”最终成为联想战略,接下来的柳传志再次展现出他长袖善舞的经营能力 柳传志决心在自主品牌的打造上放手一搏。他对出任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的杨元庆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实际上已充当了民族计算机工业的旗手。至少也要拼命赌上一把,就算牺牲了,也要慷慨就义。 话说得如此激奋,实际工作却很务实,柳传志的第一个举措是谋求政府的支持。在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联想在很多政策采购招标中,屡屡挫败跨国公司。在公众舆论上,柳传志更是大张旗鼓,营造振兴民族品牌的浓厚氛围。 在产品制造上,他则强令杨元庆“必须把成本降下一半”。杨元庆团队居然做到了,他们推出的“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在保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比跨国品牌便宜40%~50%。 就是凭借着惊人的廉价优势及民族品牌热浪的助推,联想经济型电脑席卷全国,市场份额节节攀升。面对联想潮水般的进击,跨国公司们似乎没有反应过来,它们的价格仍然高高在上,对联想的价格战策略无动于衷。“不仅是联想,还有其他大公司,都在联手降价,这是民族工业的胜利。 纵观1995年的中国,在电脑产业发生的这幕民族品牌大戏,并非独此一出。 从1992年之后,随着大批国际资本的潮水般涌入,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力,各个行业的本土公司都面临空前的冲击,市场格局一日三变。与此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本土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振兴民族工业既成为一个中国产业成长的战略构想,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公众心理氛围。 媒体在报道中用了一个十分耸动而煽情的标题:《两乐水淹七军》。这个现象使得人们对本土品牌的命运产生担忧,同时也激发出很大的民族热情。一些聪明的企业家在市场营销中便充分地借用了这股热情。在这一年的企业广告中,有很多都采用了“振兴民族工业”这个主题诉求,前面所述的太阳神广告及三株广告莫不如此。在几乎所有风起云涌的产业中,民族品牌的振兴都是一个最为炫目而高昂的主题 海尔是第一个系统性地推出“星级服务管理”的中国企业,海尔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庞大的服务网络,这成为海尔电器多年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如果说李东生以“敢死队长”自居,那么,偏居四川盆地的倪润峰则是把彩电业彻底颠覆了的“价格屠夫”。1989年,国家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导致市场一片萧条,他率先做出彩电降价300元的决定,打破了沉闷的销售僵局,“价格杀手”一出手就大有斩获。此后,每到春节、国庆销售旺季,倪润峰就使出降价撒手锏,竟屡试爽,无一例外。在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无优势可言的长虹靠着这“天下第一招”,打打杀杀冲到了国产彩电企业中的销量前三甲。 降价让沉寂多时的消费被彻底激活。 在全国彩电市场上,长虹、康佳、TCL、熊猫等国产品牌已占到71.1%的市场份额,“洋强国弱”的格局被全面打破。与此同时,摧枯拉朽式的价格大战也是一次残酷的行业大洗牌。在此战之前,国内各省尚有六十多个地方性的彩电品牌,它们割据一方,小富即安。然而在长虹的降价冲击下,大多数品牌迅速凋零,在以后的几年内销声匿迹。彩电业步入由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时代。 直到很多年后,中国企业史的研究者们仍然对1995年前后的这场大商战津津乐道,它们被认为是民族工业“收复失地”的诺曼底战役。在这一年的公司新闻中,我们到处可以读到民族品牌绝地反攻的报道。其中有喜有悲,百味掺杂。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统治中国家电市场的日本品牌此刻面临集体的危机。这中间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方面,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在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之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原来在全球各地四处投资的大公司元气大伤;另一方面,它们一直将中国市场视为本国、欧美市场之外的“第三世界”,拒绝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这给了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切入的机会;此外,中国本土公司的崛起以及民族情绪的高涨则更是推波助澜。到90年代后期,日本家电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领先优势和品牌号召力。 秋天,在跨国公司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日化领域,还发生了一则戏剧性的事件,曾经风靡一时却因合资而消失的美加净品牌死而复活。 1990年,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大的国有企业上海家化与美国庄臣合资,后者以品牌租赁的方式将美加净归入旗下,然后迅速将之弃用 在中外合资的过程中,国产品牌的弃用现象非常普遍,这被视为国际公司消灭本土竞争对手的策略之一。 1995年,有两块广告牌在日后常常被人提及。 5月1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最繁华。也最具有商业标志意义的时代广场,竖起了第一块中国公司的广告牌,在可口可乐、索尼、丰田等国际品牌的旁边,“999三九药业”的霓虹灯广告十分醒目。 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世界上广告密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区做的中文广告,时代广场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广告语言——中文。”在后来的几年里,很多人出国到曼哈顿,必去参观这块三九的广告牌,它成为中国公司进入全球化的一道风景线。为了这块广告牌,三九集团每月需支付12万美元,一直到2003年5月,三九集团因扩张紊乱而爆发财务危机,它才被悄然拆除。 就在《数字化生存》一书出版半年后,北京的青年学者胡泳在台湾一家图书代理公司的北京办事处发现了它,他在20天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全部的翻译,也因此,世界顶级学者关于互联网的最新思想在第一时间被引入了中国。它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信息世界的狂热想象,这几乎被视为中国互联网的启蒙运动的开始。 就这样,在1995年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投身互联网事业的先行者。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初期,瀛海威扮演了一个启蒙者和领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个形成公众品牌效应的网络公司,在第一届“最受用户欢迎的中文信息网站”评选中,瀛海威无可争议地名列第一。让人遗憾的是,张树新与当时的田溯宁、马云一样,都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她想做城市网站,推出过“网络中国”的项目,想做网上图书馆,还曾经投资开发网络游戏,可是都相继失败。在瀛海威员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我们知道2000年以后我们会挣钱,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人们在谈论金钱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羞答答,谁拥有更多的金钱,成了一个最值得炫耀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百万富翁正以每分钟一个的速度在诞生。”在此之前,人们所熟知和崇拜的商业明星要么是国有企业里的改革型企业家,要么是知名的乡镇企业家,而《福布斯》的富豪榜却从另外一个价值评估标准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也就是从此开始,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渐渐成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价值标杆。在一个物质化的商业时代,人们也许真的需要一个更为直接而易于计算的评价方式。 当《福布斯》的富豪榜还被全国媒体津津乐道的时候,到年底,一个更加耸动和刺激的“商业桂冠”又在北京诞生了,它的背后因为有中国最重要的电视媒体在全力推动和炒作,所以也更为轰动和富有戏剧性。 11月8日,北京的梅地亚会议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保健品、饮料食品及家电企业的当家人都冒着风沙聚集到一起。在这里即将上演一出当场厮杀、无比刺激和血腥的成名大战。 这个竞斗场的搭建者是一个叫谭希松的女策划人,她当时担任中央电视台的广告部主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性消费市场的成型,中央电视台的传播价值已然被发现,不过,当时每年的广告收入还不足10亿元。谭希松想出了一个绝招,她把电视台黄金时段位拿出来,进行全国招标,她还给投标金额最高的企业准备了一顶虚无而金光四射的桂冠:“标王”。招标会就被定在每年的11月8日,谐音为“要要发”。
吴俊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下卷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马俊仁卖秘方。根据报道,这是国内民间最大的一起知识产权交易,消息一经发布,当即引起轰动...
-
企业史人物 支教公司
在这部企业史上,白芳礼大概是最不像企业家的企业家——之所以说他是“企业家”。因为他的确...
-
下卷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5 收复之役
-
下卷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企业史人物 刁民王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假冒伪劣横行,商家做广告无所不用其及,产品质量和商业...
-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6 500强梦想
“标王”秦池所表现出的无比冲动,甚至带有梦幻色彩的激进气质,一直弥漫在1995~1997年春季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