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
- 章节名:整本
本书从战争,政治,书法,绘画,文学理论,历史和哲学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势观。 为什么是这个“势”概念? 长久以来,二分法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便是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结构化,以便于人通过因果关系将其变得可以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像休谟曾经怀疑的那样,因果链条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永远无法被这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解释的。西方哲人也承认,因为人理性的有限,人才通过范畴,通过因果思考世界,而上帝是全能的,他的完全理性使他可以直接认识世界。不得不承认的是,发生在二元之间的,往往才是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被思考,也是因为其本身的难于证明。但其实这也是因为,这种思考被西方逻辑推理的工具压抑了。 而“势”这个词,蕴含的是一种非二元两分的思维方式。 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个字明显摆动于动静之间,是一个含义暧昧的词。西方语言(无论是英语,拉丁语,德语等)对这个字的翻译仍旧体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思想。比如,tendency,position,power等,实际上,我们基本很难从西方语言中找到这样一个动静合一,二元合一的词。 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这个字其实蕴涵了中国文化独特内涵,并成为中国人思维的底色。这种底色甚至过于理所当然,以至于没有过多的被思考过。作者认为,对这个字的探讨,可以“提供一个拆解那些分门别类的体系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理性总是陷溺在这样的体系里停滞不前”。 我读完全书,感觉到,对这个字的探讨,很可能是一场科学范式转移。毕竟,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里,我们已经探索了这么久,很多研究已经变成了一种“范式内重复”,很多问题已经变得难以回答。这个词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具有革命性,以至于可能成为库恩所说新的范式的开始。 “势”的内涵 战争:有效力的布置会产生的内在的可能性。 势最早是出现在法家的文献中,作为一种战争的策略进行探讨。这里有几个可以提出的点是: - 势指导下的战争,无论胜利失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的策略进在于如何利用势,而战争的进展则是内在的蕴涵在各种因素的对抗互动之中的。 - 战争的效力是客观需要造成的结果。为了达到效力,需要利用势。而由于势的强度,势是难以抗拒的。只能利用,顺应,和服从。 - 战争胜利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对局势的掌握。也就是说,使用战争策略的目的是使对方出于明处,掌握对方所处的局势,而又尽力隐藏自己的策略和所处的局势,使对方对局势失去控制,而我方控制局势。局势对我有利时,战争就自然而然的胜利了。 - 一个重要的原创性在于,西方战争讲究的是“硬碰硬”,讲究在正真交锋的时候,正面迎敌,用所谓自己的力量与勇气(美德)战胜对方。而中国的战争讲究的是在正真战争之前,胜负已分,而不讲究正面冲突。 政治:“超稳定”结构的“势位”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在自己的内部,瓦解重建,社会体制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只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朝代,一个又一个君王。作者认为这样的政治体制充分展现的是深入中国人政治实践的势位观。 - 君主作为最高统领,占据的是一个具有势能的位置。君主失势,国家内乱,目的不是推翻王位,而是篡位,要的是君主之势。也就是,君主制运作,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自然产生的一种权力格局。势就产生与这种格局之中,君臣尊卑等等礼仪秩序。礼仪其实就是一种有效力的布置。篡位可以,但一旦乱了“规矩”,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就会失势。 - 那么君主之势集中表现的地方,就在于“观听之势”。就像战争一样,君主出于绝对的信息中心,掌握着所有人的动向,绅士思想,就像站在最高的点,总能俯瞰全局,也能拥有最大的势。这个点对于传播研究我认为有很大的启示。古代君王的观听之势,取决于中央集权这种制度的“布局”,那么现在的网络社会,这种信息中心,“观听之势”似乎已经分散,甚至不可能再实现。那么就产生的是另一种势,如何利用这种势?就如同山顶上,决堤的水库,水流四散而下,已经再也无法被集中于一处,此刻再想把水收回来,堵住,都是逆势而为。 - 这里还需要思考的是,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合法性,科层制的区别与联系。 书法,绘画,文学:连接有形与无形,知与未知,实体与精神的势 -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和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讲究势。即有形中含有无形,用现实化的字的结构,山水的笔法,布局,文字的组合连接潜在,连接无形。构造出一种“山水相隔又相连”的意境。这其实也是势的一种运作,即动静,二元的融合,而不是对立。 历史观:势是一个封闭系统中,牵连力量的综合,而形成的走向。 - 中国的历史观,注重缓慢渐进的变化,因为历史发展无论多么惊人,其不过是开始那个最不明显的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中国人是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理解历史的,因此历史没有所谓终点,而是永不止息的运动,各种趋势的冲撞。就像力量大小,朝向不同的水流的汇流。最终促使着历史的前进。 - 西方则试图在变中把握不变,把握存在,把握终极目的。势的思想则直接把握变。 哲学:把握变。 - 西方哲学在一开始就分为两个开端,一是德谟克利特一支的“决定论”,试图探索事物的发展逻辑。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探索事物的终极目的。这就是西方哲学的两个出发点,一是问“从何开始”(从哪里来?)另一端则问“为了什么?(要到哪里去)”。而这两支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因果论”,因果关系是连接这些的基本逻辑。 - 西方分析世界的方式,是四个基本部分。包含对立的相反的两个因素,这辩证对立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他们苦苦探究的”存在“。但这两个因素是对立的,不能直接转化成对方,。因此,他们又引入一个”主体“,也就是现象,来承接这种统一性。a到b 的转化(因果链条),最终会需要一个终极的动力,因此他们又引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第一启动因。那就是上帝。 - 而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只有相反的因素。但是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的转化不需要一个主体性来承接,也不需要一个终极目的。它们的转化融合,运动就是世界本身。势,就是这种融合运动的表现。 - 所以这种思想才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直接思考变化,现象和存在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两分,而是处于时刻的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八卦。 小结 - 把握势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它变化运动的本质,它对二分的否定,存在和现象的统一。 - 这和西方已有的互动研究,关系研究能否联系上? - 如何将势的这种特质运用以理解传播现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