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回溯了一下书中的六个小故事,包括 1、教师与相扑力士的共同点。探讨了潜规则,潜规则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并没有所谓道德高尚的行业,只有政治看上去正确的行业。某种程度上很佩服那些勇于去寻找规则运作已经把他们晒在阳光下的“真理斗士”,但这并不能杜绝因利益而生的潜规则,理解这些规则,懂得如何利用并绕行,是成为成熟智慧之人的之梯。 2、三K党和房产中介。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博弈,所有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理,那些故弄玄虚的玩意和组织,远离。 3、毒贩的组织结构。没什么大意思,基本作者不说也知道,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他们之所以一直从事这个行当,很大程度上还是身处的环境,无法冲破环境束缚的思维因素可能超过想要成为老大的野心,我没有数据支撑只是个人观点。 4、罪犯和堕胎的关系。很有意思的一个推论,与其说推论本身不如说作者这种善于旁征博引的思维方式值得学习。罪犯和堕胎的反比,人口基数减少后的罪犯减少,据作者的后记也表示这个结论在学界也引起了巨大争议,我认为还是有很多漏洞的,欧洲出身率逐年降低,犯罪率有增高吗?这些没有数据支撑,只是觉得因对作者善于质疑后形成的结论继续质疑。 5、完美父母。有趣的是家里书多可能孩子的读书成绩就会提高,反而读过的书越多未必水平就越高。姑且不论结论的靠谱程度,只是就我个人的感想来说,从小爱读书林林总总的书也读过很多,但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反思起来,因为读的书太杂,没有系统性深入。既是一个文学青年,又对财经问题说得头头是道,而扯一些地理历史也行,但真的深入一门却总觉得瓶颈明显。这也是我开始尝试读后感的原因,在脑子里把看过的书再想一遍,好过囫囵吞枣的浮于表面,然后淡化。 6、完美父母的起名问题。名字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迷信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我认识的很多怪咖会给孩子起古怪的名字,当然他们的孩子还小未来如何有待论证,但和在固定规则内活动的中产父母,相对可能就会起比较中规中矩且对孩子充满期待的名字,在名字中依然可见望子成龙的期盼。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有优势呢?只能说各有利弊,但对于普通人,选择一条主流之路也是最常用的。 书翻下来并不见得真正如封面所说,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作者善于质疑的思维方式值得学习,我是一个不喜欢问问题的人,对外界也漠然缺乏关心。年轻时活在小圈子里自然没有问题,但成年后需要集体写作的地方还是很多,需要处理解决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如果没有善于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怀疑自己的迷局中。所以培养思考,少一些形而上的感悟,也很有必要。 摘录关于歧视:人民歧视的不一定是女人和老人,而是逼格不够或者能力不足的人 取悦于我们自尊心的观点容易被我们认同 不介意,很可能只是口是心非 保护5000只斑点鸮的成本约为460亿美元,即每只鸮900多万美元。 经济学家不适合从政,因为太过理性,理性和不加修饰的数据在竞选中都是禁忌。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会无止境的追求虚幻的正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