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的个体差异
- 章节名:从众的个体差异
与情境因素的影响力相比,人格测试的得分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行为。如果你想知道某个人从众、攻击或助人的可能性,最好先去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境,而不是一组心理测验的分数。 虽然内在的因素(如态度、特质)很难准确地预测某个特定的行为,但它们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般行为。同理可得:正如你的单一测试项目分数很难预测你的行为,同样也难以根据单一情境来预测你的行为;正如你在许多测验项目上的总分更具有预测力一样,你的许多跨情境行为也能更好地预测你整体的从众性(或者外向和攻击的程度)。 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但是,即使情境的影响很强烈,个体也有差异。 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它们的相对影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差异。 文化价值确实对从众有影响。与个人主义国家的人相比,集体主义国家(珍视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定义自我)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做出反应。 从众的文化差异可能是某种生物智慧的结果。虽然不从众有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但大家群策群立面对危机时群体才能兴盛。从众有利于社会规范,如食物配置、保健、公共卫生、接触陌生人以及研究人员应如何报告结果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也存在文化差异。工人阶层的通常更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中产阶级的人则更偏爱将自己视为独特的个体。 文化也在不断变化。从众和服从现象虽然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也会表现出文化和时代的差异。 社会角色允许扮演它的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解释,但是任何角色都有某些方面必须表现出来。 如果某个社会类别的规范很少,我们就不把它当做一个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定义需要许多规范。 角色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倾向于内化自己的角色。当你把角色内化以后,自我意识就渐渐消退。以前感觉尴尬的事情也会感觉很自然。 从众的过程以一种人们几乎意识不到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同一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要想回到自己从前的角色则需要“重新从众”。 我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且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并非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从众的压力。 角色扮演也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有意扮演新角色并服从它的规范,人们有时能改变自己,或者对角色与己不同的人感同身受。 角色往往成对出现,由人际关系限定——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医生和病人,以及雇主和雇员。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他们相互理解。这种有意的暂时从众行为有可能修复你们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对差异归类,而是要找到普遍适用的行为原则。 社会角色总会因文化背景而变化,但是社会角色影响行为的过程却相似。所有文化的角色期望都能指导社会关系中的从众行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