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观看”的文化与公共领域转型:一种理论建构
客尘 (并不思公子)
读过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 章节名:“观看”的文化与公共领域转型:一种理论建构
- 页码:第11页
经济史学者伊尼斯:一旦确定了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技术,这一技术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占支配地位的技术形态及其力量必然要受到掩盖,是该文化中的人看不到的...... 哈贝马斯的理论模型中,理想公共领域的源头既不是贵族的宫廷礼仪,也不是资产阶级的议会,而是家庭聚会中发展出来的文学沙龙。在文学公共领域中形成的理性、思辨、批判的传统又经过报业的发展扩展到政治领域。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三种公共领域的历史形态:1.以展示权威、张扬权力申生为主要功能的封建专制的公共领域 2.以不受压制的自由讨论为诉求和对权力的合法批评监督为目的的自由资本主义公共领域 3.以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政治、经济利益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控制传媒、操纵公众意识并扩大自己权力为特色的晚近资本主义大众社会公共领域 利用语言来描述现象,不可避免要采用有历史和文化局限性的符号体系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文字对现实的再现总是反映额文化本身的视野和视角,是人类思维在一定阶段所达到的能力与限度的一种投射。 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的场景:由于银幕上的火车面对镜头开来,第一次看电影的观众以为火车要撞向自己,便惊慌失措地到处躲闪。银幕上的火车被当做真实的火车,在人群中产生了真实的反映。人们面对世界上最生动的文字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生理反应,因为文字“天然”地调动人脑中的符号解读系统,而解读的过程就是外界刺激抽象化、思维化,从而抑制冲动的过程。 仪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权力的威严不是通过直接的暴力压迫,而是通过高大的建筑、物化的标志、特定的模式化的动作来得到体现,并被参与者主动认可与维护。当人们进入了一个仪式空间,便同时进入了一个意义网络。人们按照仪式的规定进行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实践上认可并同时“证实”了这个意义网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仪式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网络,视觉奇观对人们感觉的压迫和威慑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新女性》中,就有一段意在批判社会的蒙太奇段落:女作家韦明违心与有权有势的学校董事到夜总会跳舞,觥筹交错间有些心不在焉。这是镜头转向一个圆形的表盘,待观众看清上面的时间后,表盘上出现了舞场灯红酒绿的情形,紧接着变成码头工人劳动的场景。时间的流逝与这两个地方的情景交替出现在表盘上,将两个空间发生的事情通过物化在表盘上的时间联系在一起。舞场中的颓废与码头上的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观众意识到社会的分化和不公,看到夜总会所掩盖的另一面,以及这两种生活之间的联系。
客尘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导言
“视觉文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化”的同义词,也因此是塑造“现代主体”和“现代性感知结构”...
-
第11页 “观看”的文化与公共领域转型:一种理论建构
-
第27页 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与视觉公共领域的发展
摄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捕捉社会现实并且引起人们关注的媒介工具的想法,在一个对视觉表达如此...
-
第44页 影像的政治与历史记忆:表征“大屠杀”的伦理纠葛
19世纪末以来,人类进入了影像社会,也同时进入了记忆过剩的时代,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我们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