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 乡土本色
- 章节名:乡土本色
- 页码:第10页
看乡土中国,可能是生于乡土,那种深深的情怀,那种把所有乡土的美好印象深深的藏于脑海,不想卸掉的重负,今天开始慢慢记录下来,慢慢释然!
看到大师的作品,谨慎,严谨,谦卑,博学,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这种品质真是叫人汗颜。第一章讲的是乡土本色,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信任,一种互助。这大概是为什么久居城市多年对辨别别人说话是真是假不甚了了的原因。但是这必须是自己慢慢要学会的内容。大智若愚,这是老爸在微信上的签名,是我努力的方向,后面还得加一句,虚怀若古,不忘初心。
这种土地的联系和安定在儿时确实是非常紧密的,在家乡,随着农忙时节的到来,孩子们上灶台,提着破篓子给家里人送饭是藏有的事,今天自家种地,明天爷爷奶奶家,大家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粮食真是很可贵的东西,尤记得最开始时候,爷爷把留着种子,让它们发芽,撒到地里,长出绿油油的禾苗,再把禾苗拔出,插到地里,除草,施肥,等待收获的季节,所以乡土出来的孩子冥冥之中就知道浪费可耻。这样的品质一直伴随着我,高中时候,食堂的饭菜,总是会吃完,看到浪费掉的饭菜就会很可惜。
其实小时倒并没有深刻的觉察食物之不易,大学之后,更能理解父母,更能感受农活,更愿意和他们一起下地。深刻的觉察来自于一次和母亲一起种棉花,先用泥土和工具弄出一个一个的墩,然后把两到三颗棉花种子放在最上面的孔里,几千个,排排放好,最后用塑料盖在上面,等待生根发芽。整个过程及其繁琐,想来如果我不在家,就全靠母亲了,这件事情给我以极大的震撼。
这样的时光是一晃而过的,我时常想如果我小时不那么顽皮,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敏锐的观察力,是不是会对农事更多一些了解。又或者父母多给一些农时方面的教育,我会不会性子更好一些。然而时光总是一晃而过的……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忙时没有那么忙了,父母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辍学的孩子长大之后里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属,晃晃度日,抱怨生活的枯燥,已然成了乡土社会另外的问题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