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阅读文摘
炸呼呼
读过 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
- 章节名:阅读文摘
- 页码:第1页
1.形式与功能:解决问题之于意义构建,正如功能之于形式(设计界最常讨论的一对关系),或者说,使用之于美。 讨论一件物品的用途和功能,显然意味着会从物理和生物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件物品可以用做什么,怎么用。而讨论形式和美,显然是从语言的世界出发去考量:这件物品意味着什么,又是对谁而言。这两种解读都是可能而且必需的。两者的区别让我们意识到人造物存在于两个世界之中。必须牢记这两种存在方式都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却不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需要完全依附于另一方。换句话说,每件物品都可以讲述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既独立又互相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形式追随功能。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关系,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揭示或归纳。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互动过程里,设计找到了最深层的动机。设计并不只是赋予物品功能,也不只是造就形式。它同时作用于这两者,并且深知它们保持独立却相互作用的本质。 在对物质产品行设计时使用的传统理论必须加以拓展适用于今天设计所针对的新对象。但这绝非易事。由于设计关注的对象和活动范围正在从产品转向关系(如我们在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和传达设计中看到的那样),设计活动参与构建的其实是社会技术组织。因此,问题在于要找到一种语言,令我们能像谈论物质实体一样谈论关系系统,谈论它们的功能与形式、效用与美。 2.今天,最广义的设计应该描述如下: 设计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实践,它关注为了实现期望的功能和意义,事物应有的状态。它发生在开放式的协同设计过程当中不同的行动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它建立在一种人人都拥有的能力之上,而设计专家们则将该能力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设计专家的作用就是发起和支持这些开放式的协同设计,利用他们的设计知识去构思并优化出轮廓清晰、目标明确的设计活动。 3.失能的福祉 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观念:福祉是指把自己从日常活动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去获得,而是从政府处获得或从市场上购买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顺着这个思路,医疗保健不仅需要好大夫,而且药物多多益善。孩子们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和好老师,还需要健身房、电视机和更多的电子小玩意。一次性产品代替了物品保养,逛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代替了营造公共空间。我们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快乐地能力被真人秀一扫而光。据说,所有这一切,促进了经济马车的前进,为每一个人创造了财富。 且不说显而易见的环境代价,这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最终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它总是追求减少时间、精力、关注和能力上的负担,鼓吹主体是被动而孤独(近乎懒惰无能)的理念。于是,它鼓励并且真正塑造了这些社会成员。受此诱导的人们消极的去追求幸福,认为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应放在第一位,需要一切,但是他们只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东西,为此他们就需要更多的金钱。因此,人们不得不做更多的工作。最终结果是一个恶性循环:追求福祉的初衷原本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亲自做事的负担,而我们最终却不得不陷入更多的工作。 4.设计导向的场景 设计导向的各种情景是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愿景,它们的目标是催化设计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能量,从而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进而将参与者的行为导向一个方向。情景有三个基本部分构成:一个愿景、一个动机和一个策略。这三者构成了情景的体系结构。 愿景:情境最特别的组成部分。它的回答是“如果......,世界将会怎样?”这个基本问题。答题的方式是讲故事以及/或者描绘“如果发生一系列事件的话事情可能会怎样”。 动机:这个组成部分用于评价情境存在的合理性,并赋予它意义。它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情境是有意义的?”它理性地解释在建立情境时我们想做什么,前提是什么,已经采用了哪些方法,以及最终如何评估各种替代提议(即,标准和工具是什么)。 策略:这个组成部分为愿景增添了连贯性和可行性。它回答另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使其发生?”不同的情境基于不同的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情境必须完成的一些主要步骤。 5.“通过故事,我们解释事物的状态,状态背后的理由,以及我们的角色和目的。故事是构建知识的模块,是记忆和学习的基础。故事教会我们去预见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把我们和我们的人性连系起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为一体。” 6.促进性解决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数字平台: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让协作式组织能够更顺畅的运转(例如定制的智能预定与下单系统,记录与追踪技术,流畅的支付系统); 灵活的空间:社区可将其用于公私事宜(也可作为初创企业的孵化器); 后勤服务:用于支持新型生产消费者网络; 市民机构:用于催生草根创业组织的发起,同时也帮助现有草根组织成长、复制、发展; 信息服务:当需要整合新的流程和/或技术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协同设计的工具和方法论:用于采取协作的方法去构思和研发上诉各项事务。 7.SLOC情境,意为小型、本地、开放、互联。 8.人们同时存在于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中,因此,他们的互动行为也发生在这两个空间中。在社会空间中,人们创造社会形势,而在物理空间中,他们营造场所。合在一起,人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环境,社会存在于环境中,社会本身又参与了环境的创造。所以,有关社会创新及其引发的协作式组织的讨论,就与场所的营造和新的场所生态系统有了联系。关于社会创新设计,还有一个迄今为止尚未被我们讨论过的维度:场所营造,也就是说,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中介,以一种原创的方式推动了场所的社会化营造。 9.“弹性/可恢复性”可以解释为“系统承受失败压力并维持其运作(以及汲取经验教训的能力)”,可以说,它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社会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社会必须有能力控制将要出现的风险、承受压力和排除故障;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事件中学习成长。 10.为弹性而设计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具备弹性的社会技术系统呢?自然生态系统对故障的宽容度和调整能力也许可以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事实上,生态系统的弹性与系统中的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直接相关:系统中出现的有机体的多样性越低,系统就越脆弱。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说,拥有单一运作原理和运营策略(尽管这些原理和策略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优化)的社会技术系统类似于一个拥有较少有机体种类(不管它们多么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系统都非常脆弱,都面临灾难性的崩塌风险。 因此,为了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我们需要提升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也就是说,需要孵化出应用不同逻辑和原理的多种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需要将能源、生产、市场、经济及文化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视为人造生态系统的“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保障了系统在大环境变化下持续进步的能力。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知道自然生态系统有别于人造系统。但是,两者都属于通常所说的“具有适应性的复杂系统”(adaptive complex systems)。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观察到的特点也同样存在于社会技术系统中。社会技术系统想要持久存在,同样需要有各种独立的子系统,同样需要具有多样性。总之,它们必须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系统具备适应力的根基。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多种技能,尤其是设计技能:促使人们聚拢到一个共同愿景周围(情境设计);把共同愿景化为不同的可操作项目(战略设计);设计需要的服务模式(服务设计);为整个过程进行宣传并建立有效的传播(传达设计)。 引自 阅读文摘 一开始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一些理论概念要读上两三遍才能大概理解,但每每读到实际案例时却又不觉惊叹、兴奋。文中穿插了很多社会创新设计的实际案例,比如爱农会:社区支持农业的案例(中国柳州)——由一群市民和农民共同创立,生产并销售有机食品、家有学生(米兰)——独居老人将家中的空房间以低价出租,租房的年轻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老人的生活。当然这些案例只是简单介绍,但也能让我们一窥其中的设计点和设计方式。社会各方相互联系进行社会创新,能够切实地改变生活向更好发展。这本社会创新设计导论是本好书,值得一读,我想我应该再读一遍。
33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