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页
- 页码:第48页
“跟马赛尔·普鲁斯特同时代的人都想知道,《追忆》中是否有‘钥匙’。但普鲁斯特认为,这样阅读极其肤浅,即使他自己也曾这样去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在他看来,这样可能败坏读者对小说的艺术可能会产生的兴趣。因此他否定曾从人物的原型吸取灵感…”
如果在阅读时花费大量精力在寻找人物原型的蛛丝马迹,认为可以凭此来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是不现实的,普鲁斯特对此的描述是“极其肤浅”。
而现在红学的研究很多都是在这样“肤浅”的阶段,很多读者包括红学家穷其一生都在寻觅书中人物的原型,比如由此衍生出的“秦学”“曹学”。把这当做兴趣爱好无可厚非,但是要冠以研究之名实在牵强。既然要依据人物原型来理解艺术人物,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人物上,而非怀着八卦心情去窥视曹雪芹先生本人本就晦暗不明的真实生活。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曹雪芹先生的原本意思是什么,也永远不可能精确取证人物原型的对应关系。暂且形成结论的那些,也只不过是以读者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的又一次的艺术构造,并且这种艺术构造更加偏离轨道。因此如果是做研究,还是要专注于书的本身,钻研艺术形象本身的深意,而非做些无用的,旁门左道的苦功。
15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