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寂寞的游戏
- 章节名:寂寞的游戏
- 页码:第7页
我就这样躲躲藏藏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捉迷藏的乐趣就像一颗流星,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天,我躲在一棵大树上,等待我的同伴孔兆年前来找我;我等了很久,一直等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幸福的感觉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终于,我看到孔兆年像个老人似的慢慢走过来。他慢条斯理地站在我藏身的大树底下,看看右边,又看看左边,然后,倏地猛然抬起头来——我还来不及尖叫便怔住了。他直愣愣地望着我,应该说是看穿了我,两眼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我从来没有看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那时,他望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掉头走开。我还记得自己一直蹲在树上,痴痴地看着那双橘色的塑胶拖鞋慢慢离去,发出干燥的沙沙声。接着,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引自 寂寞的游戏 这一段张大春老师在序言中做了很精彩的分析。
我感觉这段是对全篇,乃至全书定下调性的一段。其中的逻辑很值得玩味。首先,在捉迷藏游戏中,躲起来的人要逃避寻找者的目光,同时如果被发现,就要回到游戏的起点。如果说,躲藏者像是进入一种幽灵状态,那么发现他的目光,则有一种令其“复活”的意义。“幽灵”既怕被目击,又暗中盼望目击使其重新存在。这大概是第一层逻辑。
其次,通常来说,我们总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获得自我的形象的,他者的凝视仿佛一面镜子。但在这个段落里,“我”在他人的凝视下,却发现了自己的空无,孔兆年全无表情的面孔、空洞的眼球,恰恰是“我”的镜像。“我”没有被激活,反而被印证为空无。
最后,这个“我”,作为一个落空的执念,转变成一个他者,从他者视角重新发现“我”——一个陌生的蜷缩在树上的身影——却无力或说无从将自己激活。
2357人阅读
朱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页 代序
重读袁哲生的两本遗作,多多少少有追问“为什么”的意思,只不过追问的不是写作,而是寻死。...
-
第213页 袁哲生生平写作年表
1966年2月9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 2004年4月5日辞世,得年39 据说,袁...
-
第7页 寂寞的游戏
-
第57页 寂寞的游戏
脆弱的故事 在我心底埋藏了一个故事,我从来都不告诉别人。 我之所以不曾跟别人提起,并不是...
-
第165页 密封罐子
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小孩子,...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