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newleft (腰脚喜长健,醒眼看山河)
读过 国学经典丛书-杜甫诗选
- 页码:第6页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西走,……此时他已不是一个朝廷的命官,而成了一个战乱时期逃难的难民,跌入了社会的底层。 引自第6页 这话说得未免矫情。且不说当时社会底层人往往不识字;我们看杜甫此后的行踪及所交往之人:赴同谷是应县令之邀;在成都时依附严武为幕僚,此人当时为西南唯一大城市的长官,后又升任西川节度使,是整个西南地区最高实权人物之一;在成都时又与花敬定这样的将领交往;即使最后在湖南将要饿死之时,还是靠耒阳县令搭救;此外看其诗中提到的其他与之来往的人物,如章留后(彝)、吴郎(南卿)、王郎司直等,大大小小总归是个官吏;皇帝还先后两次授官于他。这就和现在的小白领自称或被视为“社会底层”一样,实际上最多是自己所在圈子的底层(“同学少年多不贱”),算不得真正的社会底层。
另一方面,杜甫诗中反复出现的生活困难场景,如“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之类,当非虚语,后来在耒阳连饿五天,也是历史事实。一个不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活状况尚且如此,那么真正的社会底层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了。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