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第一章
- 章节名:第一章
- 页码:第1页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做什么”)和元伦理学(metaethics,简单来说就是“对与错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被赋予了道德感,只是有的比较强,有的比较弱,就像每个人四肢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一样。”他
我们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识——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 ◎原始的公正意识——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
“朴素物理学”和后文的“朴素心理学”,都属于幼儿朴素理论,指儿童可以自动构建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其中朴素物理学的内容包括力和运动、物质和物体、天文现象、天气现象等。朴素心理学的内容包括愿望、信念、意图、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有对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的认识等。——译者 “错误信念”是心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心智理论中,心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是了解别人的错误信念,知道别人的信念与自己不同。——译者 婴儿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负责抑制和控制认知活动的大脑前额皮质是最后才发育的大脑结构之一。 与婴儿面对面坐在一块儿玩游戏。然后你突然“定格”,保持姿势一动也不动。如果你定格的时间超过几秒钟,保持自己跟尸体一样僵硬,那么婴儿马上就会心烦意乱。 如果他们发现人际互动没有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进行,他们就会感到焦躁不安。 在实验中,婴儿看到一个成年人正盯着某个放在盒子里的物体瞧,并看到研究人员趁成年人蒙着眼睛时,把这个物体移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婴儿会期望成年人把手伸向原来的盒子,而不是物体现在真正所在的盒子 婴儿也知道他人的期望。首先,研究者在婴儿面前放上两个物体,把一只手伸向其中一个物体。然后研究者把这两个物体调换位置。在那只手又一次 出现时,婴儿觉得它应该伸向同一个物体,而不是同一个位置。 如果一个人不能区分正确和错误,我们就不能说他拥有道德。但如果我们想搞清楚道德行为的由来(为什么我们有时待人善良无私,有时对人残忍自利),我们就不能只看“区分对错”这一种道德感。 引自 第一章 定言令式,指我们应该做合乎普遍准则的事。
无知之幕,指人应假想自己对于社会环境、地位等因素一无所知,并在此情况下作出道德判断。部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信,心理变态者很可能会在商业及政治领域取得出色成就,所以我们常能在成功人士身上发现心理变态者的人格特质。
一个是“关心某人”(同情),另一个是“站在某人的立场思考”(共情)。 镜像神经元不知道“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何差异。 爱因斯坦:“一切理论都应该尽可能简化,但不能超过它所能简化的极限。” 引自 第一章 共情不等于道德,因为
第一,我们往往能自主选择是否对他人产生共情。 第二,产生同情不一定需要共情。 第三,你不但可以在不产生共情的情况下作出同情的善行,你也可以在产生共情的情况下不作出同情的善举。 第四,你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产生强烈的共情,但是共情并没有激发同情,而是激发了另 外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单一词汇能够形容,但在德语里却有一个词恰到好处——“schadenfreude”(幸灾乐祸)。你喜欢看别人受苦,想让别人的痛苦持续下去,或者变得更强烈。性虐待狂就是其中一种极端的例子。 引自 第一章 “同情”和“道德”也显然不同。
如果你倾向于与另一个人产生共情,那么在你伤害他的时候,你就更有可能感到内疚。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对他人产生共情的人,那么你也可能是一个很容易感到内疚的人。
“大猿”,即人科生物(Hominidae),包括现代人、所有已灭绝的古人类,以及几乎所有猩猩。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概念。在价格机制充分运作的情况下,自由市场里的供给和需求会自然而然达到均衡,仿佛被“看不见的手”控制一样。
人在“独裁者博弈”中的选择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和利他主义、平等主义的关系很小,和“看起来显得”利他、平等的关系很大。
“你过去遭受的错误对待将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之中,如果没有道歉、赎罪、报复、惩罚、赔偿、刑罚或其他任何能让人看出其为错误的东西,那么它就将变成一项公开声明。它将会大张旗鼓指出,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你可以接受这般待遇。”杰罗姆的话点名了“道歉”的目的之一——恢复受害者的社会地位。
“公共财产博 弈”的目的是探究人类可以为顾全大局而作出多大牺牲。
“第三方惩罚”又可以拆解为“复仇”加“共情”。
问题并不在于“受害者想要做些什么”,而在于 “如果我或者我关心的人处于受害者的位置,那么我想要做些什么”。
如美国女诗人埃米莉·狄更生所写:“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随即把门扉紧闭。”
“接触假说”(contact hypothesis)的核心概念是,在适当环境下发生的社会接触能够消除成见。
大量研究证明,建立联盟所需的必要条件其实非常之少:要想建立团队忠诚度,只需要让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对抗就够了。
正如弗洛伊德在《文明与缺憾》(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中所说:“排泄物不会让儿童产生厌恶 感;对他们来说,排泄物反而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曾经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然后从身体里流出来了。”
一切与道德起源有关的进化理论无不强调社群、友谊,特别是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但不要让孩子觉得粪便是令人厌恶的脏东西。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粪便让你感到厌恶,他就会认为自己也让你感到厌恶。
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就是罗津所谓的“杂食者困境”——我们能吃到的食物品类繁多,而其中有一些能致人死命。所以我们需要向周围人学习,才知道自己在当前环境下能够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而在了解食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牵扯到肉类的时候,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证明它能吃之前,先当它不能吃”。
前在本书中讨论的大部分道德问题都可以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加以阐释:如果我们遇到善良而诚实的人,我们就会感觉内心温暖;如果我们碰上背叛者和不劳而获者,我们就会非常愤怒——这些反应都可视作我们对小型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性解决方案;而我们对不公平行为的反应,则源于我们 进化出来的对地位的迷恋;我们对人身伤害和谋杀的反应,源于我们对延续自身和血亲生命的重视;我们认为故意杀人比在知情的情况下任由人死去(就算拯救他们的生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为恶劣,因为如果所有人都主动杀人,那么社会就不可能存续,而拯救他人相对来说则没那么棘手。
厌恶敏感度较高的人在许多政治问题上的态度也更为保守。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对性行为的厌恶又在各种文化传统(包括宗教和法律)的作用下得到强化、引导和认可。
“亲等”是用于计算亲属关系远近的单位。每经一代为一亲等。第一亲等指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第二亲等指祖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孩子,以及孙子女。第三亲等指堂表兄弟姐妹。——译者
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人们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而哲学家关心的是什么是真正正确和错误的。
人类学家理查德·史威德就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极富影响力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拥有三种道德基础:
1、自主性的道德,其核心在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2、社会性的道德,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责任、等级制度和爱国情操,等等。
3、神性的道德,它重点关心的是污染和清洁、圣洁和神圣的秩序。
道德的施与对象:
第一类,亲人。友善对待亲人是道德的最原始形式,它直接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
第二类是我们所在社群或部落的其他成员。
第三类就是陌生人——我们不会和他们发生经常性的社会接触,也不会将他们视为我们内群体的一员。
陌生人的痛苦可能会让我们产生共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