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 章节名: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一.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 1.各地官员上市表态整体反对严惩吸食者,而是主张加强查处贩烟售烟。(A.严惩吸食者将极大增加地方官的工作量,彻查易得罪地方权贵,不彻查则为工作不力,摆脱不了受罚命运 B.贩运、销售的行为可解释为过境性的、偶然性的,捉住一个立下一功,捉不住也无责任可究。 C.更聪明的方法是把禁烟的责任推向海口,内地官员自可摆脱干系。能推到广东则更妙,禁烟就成了广东一省官员的事物,其余省份自可乐得轻松。) 2.官员奏折基本上不提英国,说明清朝上下当时还未把禁烟与中英关系联系起来看,没有看到英国的阻挠是禁烟真正的终极障碍。暴露出他们对鸦片走私情况的懵懂,对国际事务的无知。 3.选择林则徐:为官清廉,办事认真,极具禁烟决心。 4.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英舰来华,是应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的请求,并奉伦敦方面的命令,目的在于向中国展示英国的武力,以支持当时的鸦片走私活动,支持义律为中英平等交往而作的努力。然而因义律不用“禀”字、不经行商的公文程序,被广东当局所拒。官员在奏报此事时袭用当时官场惯行的粉饰手法,称马他仑来华目的有二:一是“稽查商务”,二是“改变旧章”(即不用“禀”字。且对前者仅提几个字,对后者大发议论。对于英军进逼虎门之事更是一派胡言。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了一段马他仑在遭关天培驳诘后赔罪的话。后两次奏报描绘马他仑等人“恭顺”之状并离开中国海面。使得道光帝对此事不看重。(1838年马他仑来华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用武力的方式表明,英国对其贸易利益是不吝惜诉诸武力的。可惜清王朝上下无人识得此信号真切意义,致使后来陷于被动)这又说明了当时中英关系处在一种非常矛盾畸形的状态之中。 5.关于“边衅”:道光帝给林则徐的训令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道光帝对边衅具有恐惧心理,且年近六旬,施政以守成安静为归,此时的清朝已难以应付再一次战争。 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其评价 林则徐禁烟新举措:在针对外国人的禁烟活动中采用了新方法。(采取强硬措施,断绝通商、封锁商馆) 并未过激: 断绝通商是广东广东大吏权限范围内的事,且林事先请过旨。 封锁商馆参照清朝法律已经足够宽容。 失误: 1.不应当把英国政府的代表也关起来。 2.个别美国商人和荷兰领事申诉时未及时甄别而区别对待。 3.对外国商人提出的两项要求后一项“具结”,“人即正法”一语,清朝法律中尚无必要根据。 英国抗议在于:封锁商馆使其遭受经济损失。 ———问题核心不在于林是否过激,而在于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上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必然会作出强烈的反应。 ———当时环境下,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道光帝这一训令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 三.林则徐的敌情判断 犯下的最大错误:轻敌,认为英军不过是虚张声势。 分析道光帝责任。 四.林则徐的制敌方略 虎门销烟后中英三大争执: 1.具结 2.交凶 3.续缴鸦片 后开始武力对抗(九龙之战&穿鼻之战) 1840年初,林则徐奉旨永久停止中英通商关系后逐步形成完整的制敌方案: 1.以守为战。但防守实力弱,且荒谬地判断英军无陆战能力。一一失陷。 2.设计战术“攻首尾跃中舱”书生议兵,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3.利用民众进行袭扰。财政能力限制规模,战斗力低下。
Mokkkkk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绪论 由琦善卖国想到的
一.卖国动机 1.受贿? 本身富裕&无史料记录支持 2.崇拜西方思想? 中华文明相对独立&...
-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
一.武器装备 英军: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 清军:冷热兵器混用时代 A.中西火器差异: 清军使用的...
-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
第三章 “剿”“抚”“剿”的回旋
一.初战 (英军占领舟山。厦门开战。英递交文书不被清接受) 英军两大军事行动:攻占定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