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页 权力的私有化
- 章节名:权力的私有化
- 页码:第97页
章四 权力的私有化
领头人权力的来源有三:其一,对生产/居住相混合的空间的控制。其二,对市场的控制。其三,调动家属和同乡网络、个人忠诚以及庇护关系巩固权力。
写作思路:
当前组织缺失;历史上移民内部同乡会社的流变——三类领头人(大院老板、市场老板、公共事务积极分子)特质、作用和社会基础
对历史的考察:
士绅、绅商——与军阀结盟的老板——村干部;单位和居委会
可以看出,由于流动人口身份的模糊性,所以其在管理上也无法纳入现有的社会、空间秩序中。于是,同乡会、行会、商会、同姓联谊会、殡葬协会(?)以及其他组织起到作用。
【由于组织的政治意味,浙江村并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组织。但在社区当中自有隐蔽的权力关系,透过“日常生活的纹理”,作者才得以发现领导权的重构模式】
大院老板:管控生产/居住混合区;市场老板:管控交易市场;
权力基础:
扩展的亲属网络——血亲、姻亲、拟亲属关系。
帮——结义兄弟、个人忠诚、拓展的亲属网络、同乡关系。“帮”的出现时当政府所提供的保护不足的时候,一种另类的建立秩序和控制的方式。
与官员之间的庇护关系——官僚权力的商品化。庇护关系缺少情感联系。19c“官商合流”。
公共事务积极分子
京温大厦爱心社失败的例子表明,相比于更为隐蔽的亲属关系、帮会联合以及庇护关系而言,可见的公民协会并不能成为非政府权力发展长久、可靠的基础。
结论
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领导形式。
三类领导者都扮演了双重领导的角色。在流动人口社区和政府之间周旋。
这类领导层在官方的眼中,是与政府竞争的社会力量,是一种威胁(尤其是第三类。前两类,两者更像是权钱交易关系,但这在官方话语体系里正是“腐败”)。流动人口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部分可以归咎于缺少一个官方正式认可的社会阶层。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