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zhyh
读过 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
- 章节名:第七讲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社会分层十讲-第六讲-第七讲 2018/6/22
三点笔记
1.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起跑点常常相距甚远,竞争规则又有许多漏洞,在此状况下如果一味论证收入差距的合理性,那就极不公平。”
2. “各种工作、社会位置、社会分工,都是相互依赖的,不存在哪项重要、哪项不重要的问题。”
3. “任何社会都会赋予某些位置以权力,这些权力就能够决定设立位置和决定报酬。这种权力决定的位置和报酬,有可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或符合社会的目标,但也有可能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与目标,甚至完全与社会目标相反。比如,公司总裁花重金雇用律师来为该公司的违法行为辩护,公司经理雇用高级会计来为该公司避税做财务设计,公司花重金雇用广告人员制作夸大产品功能的虚假广告。再比如,在没有业绩的情况下,公司总裁给自己加薪等等。这些都证明权力可以决定社会位置的需求,虽然这种影响有时候会损害社会。”
4. “当然,辛普森也指出,明星们的技能是否事实上真的别人都不具备,倒不一定。但只要公众都这样认为,那么人才供给的规律就会发挥作用。”
5. “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影响价值观,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于是出现了知识分子的孩子还是做知识分子,工人的孩子还是做工人的倾向。”
6. “当然,辛普森认为,除了供应和需求以外,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社会位置的报酬。比如,他称之为的“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有时候一些象征意义或假象也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报酬。他认为,有些白领、蓝领的地位差异就并不是工作技能的实际差异,而是一种象征效果的差异。”
7. “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分层差别一直就比较大,无论它体现为政治的不平等还是经济的不平等。”
8. “而对于这种现象,功能主义理论往往强调现存制度法规具有发挥正功能的一面,往往从维护现存制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往往还涉及精英集团、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与现存制度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变革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9.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对于阶级结构的测量和量化分析,当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人们可以获得各个阶级人数、比例的准确数据,可以细致分析各个阶级、阶层的力量对比,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阶级结构的整体形态,可以发现阶级结构的细微变化,还可以预测阶级结构变化的趋势。”
10. “最重要的两位社会分层的理论家是美国教授赖特和英国教授戈德索普,他们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层模型。赖特的观点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 “赖特提出的是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模型,而戈德索普提出的是新韦伯主义的阶级模型,所以,两者的比较很有意义。”
1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文化属性上,属于美国与主导意识形态相抗衡的激进主义的大本营,这与具有反叛精神的新马克思主义立场十分相近。”
13. “赖特提出的区分标准是三种控制权。第一是对金钱资本或投资的控制权,即控制流入生产或流出生产的资金。第二是对物质资本或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第三是对劳动的控制权,即对生产中的直接生产者劳动活动的控制。”“赖特就将控制权分成四个级别:全部控制、部分控制、微量控制、没有控制。”
14. “占有与支配是不一样的,不占有也可以支配。过去,我们重视所有权,以为只要解决了所有权,就可以解决其他问题。但实际上,所有权与控制权和支配权可以是分离的,没有所有权也可以有控制权和支配权。”
15. “赖特论证的特点是经常变化和发展,赖特也常常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不同著作有不同归纳,甚至在同一著作中,赖特的观点也有变化。”
16.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经济剥削与经济压迫,两者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经济压迫,被压迫者死亡了也可以不影响压迫者的物质利益,而剥削则是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剥削者的福利依赖于被剥削者的劳动。”
17. “赖特还提出“可售劳动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是任何一种劳动力都可以出售,只有生产需要的劳动力才具有经济价值,而技术使工人的劳动力变得可以出售,所以,获得技术就成为关键。但是,因为底层阶级被排斥在技术之外,他们的劳动力就不能出售,所以他们就永远处在底层位置上。”
18. “他认为,意识是个人心理现象,阶级意识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而集体无法思想、无法思考,所以他认为阶级意识不是宏观概念。”
19. “比如在非常团结一致的关系中,个人为群体目标而奋斗,就是阶级形成的表现之一。”
20. “赖特的贡献在于,找到了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键环节——阶级形成,如果仅凭阶级位置所产生的阶级意识,个人之间的利益会是互相冲突的,所以就形不成群体的力量。而阶级形成是指形成一种群体的、集体的能力。”
三点感想
1. 不公平的竞争规则下讨论收入差距的合理,不光是不公平而且是无耻。
2. 功能主义强调世界是个有机体,然后他们就开始强调有机体的大脑比线粒体重要,嗯,被批判是轻的。
3. 权力可以决定报酬,为了保持优厚的报酬,他们可以毁掉自己的社会基础。
4. 辛普森真是个实诚人,现在不光世界都是主观的了,胜负贤愚也都是主观的了,反智主义和功能主义真是绝配。
5. 家庭背景影响价值观,此时三观决定了个人的发展,而现在大家都不想聊三观了。三观都不清楚的人,有什么人生计划呢?
6.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里有资本论中职业收入有历史因素的影子。
7. 中国的分层差别一直很大,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但中国文化中也有强力的均等思想。缺啥想啥呀!
8. 变革的困难在于,即使压迫已经很严重了,但没有相应的思想和组织推动,变革也是无法发生的。
9. 社会研究也进入了量化的阶段,阶级研究也到了这个阶段,马克思式的计算已经不流行了。世界总是属于统计学的。
10. 美国和西方社会为啥会支持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研究呢?为了控制阶级矛盾吗?
11. 马克思和韦伯主义都走进了量化的阶段,那涂尔干主义和功能主义为啥没有有特点的量化理论模型呢?
12. 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激进呢?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了和哈佛大学在学术上分庭抗礼而选择在学术上收集激进的老师和学生呢?
13. 赖特将马克思的观察和分类细化了,而细化的分析比抽象的分类总是更有解释力。
14. 占有与支配是不一样的,单车企业没有资金的占有权,但是他们有支配权。官僚体系也没有国家的占有权,但实际上他们是有国家的支配权的。
15. 赖特果然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喜欢使用批判试的研究范式,就是时时变化,有强烈的个人特点。
16. 经济剥削与经济压迫还是不同的,压迫不需要劳动者活着,这么看资本主义果然是进步了,比较剥削还是要劳动者劳动的,劳动者在可以劳动的时候还能活着。
17. “可售劳动力”的观点感觉资本论中已经出现了呀!劳动力本身就是过量的,可售的也不一定能售出,更何况达不到社会平均技术水平的劳动力。
18. 集体无法思想,无法行动,集体必须作为个人行动,这也是有些人认为制度的公共服务也是可以通过市场完成的基础。
19. 个人为群体目标而奋斗,是阶级形成的表现之一,这么看新制度建立时期火热的建设热情无疑体现的是阶级的特征。而新个人主义兴起的现在,阶级对个人的影响相应的就减弱了。
20. 阶级形成就是个人矛盾减弱,阶级矛盾增强的过程,阶级形成行程的就是群体行动的能力。而群体行动必然需要大脑和关节,即使ISIS这种号称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组织也是需要这些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