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14年6月
- 章节名:第六章 1914年6月
别斯科夫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分别是一个孩子的本我和超我,这个三位一体的精神中缺少了自我,让兄弟俩的性格各执一端,也多少有点不合常理。
旧俄国社会结构里,沙皇是君父:
教会经常提到他,说他关爱所有农民,在人们睡觉的时候守护他们,他显然跟圣彼得、耶稣和天使加百利不相上下。 引自 第六章 1914年6月 父亲被处死,表面上是对闲置土地放牧权的争议,但王子强迫别斯科夫家人观看处决,这种精神上的强奸,是在确立君王对父权的绝对控制。
卡捷琳娜也失去了父亲,也和母亲一样,受尽屈辱与苦难,却还盲目憧憬着君王的慈爱以及国家的归属感。正是如母亲一般的 innocence 和 ignorance ,让兄弟俩人同时爱上她。
列夫说:你总是照顾我 引自 第六章 1914年6月 母亲被枪杀后,列夫(本我)只会哭泣,格雷戈里为了安抚那个内心小孩的恐惧与不安不得不扮演成父亲的样子(有时也是母亲),仿佛这个家庭在精神结构上还是完整的。列夫可以在艰难的生活中保持着及时行乐,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态度,正因为这个精神共同体中存在着格雷戈里这样强大的超我。在列夫拿走了船票后,格雷戈里又担起了照顾卡捷琳娜(母亲的替代者)和婴儿(列夫的替代者)的责任,这个家庭精神体继续前行。只有列夫脱离成为了无负荷的游荡者,继续个人的历险。
超我的塑成主要源于父权的内化。本我的压抑,自我的长期缺席,让格雷戈里与外部的父权结构形成强烈的张力。当外部的父权(沙皇,军官)与他抵触时,他会不假思索地成为弑父者。而外部父权与其共振时(列宁),他又会变成那在父亲坚强怀抱中哭泣的孩子(有多少人遇见领袖时会痛哭流涕啊)。所有的反叛与顺从,都是为了维持早已破碎不堪的内心结构的平衡。
列宁的父亲很聪明(列宁遗传了他),从底层自我奋斗成沙俄教育系统里较高层级的官僚,虔诚的东正教徒,君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者,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教育塑造国家,支持沙皇的改革,几乎代表了沙俄社会中最光明的一面。列宁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据各路传记的描述,他几乎立刻变得“举止古怪,有挑衅性”,然后很快放弃了对上帝信仰。这是以否定死去父亲的所有教条与信念(多年来塑造的超我)来否定父亲的去世这个难以回避的事实。第二年他哥哥因为反对沙皇被绞死更坚定地推动了这个心理模式。他个人一生都保持着父亲教导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习惯:朴素、禁欲、有规律的锻炼身体,精力旺盛,重视学习,对俄罗斯民族性中缺乏纪律与责任心尤为恼火。正因为种种这些因素,竟然使他作为其父亲的反面,成为散漫的俄罗斯民众可以依靠的父亲。成为格雷戈里超我塑成最终的父权,甚至可以为其牺牲生命。
想到另外两位革命领袖。
斯大林的父亲是个普通鞋匠,破产后嗜酒如命,性情又极为孤僻古怪,经常喝醉后殴打妻儿。最后父亲离家,并在斯大林11岁时因意外去世。超我只从父权中接收了暴戾的一面,而无怜悯与仁慈,也没有道德底线。父亲的死亡对他甚至没有影响,因为暴君式的超我早已成型。他的一生是以钢铁的意志把自己变成父亲以舒缓对父权的恐惧。
周恩来一出生就过继给死去的叔父家为嗣,由寡母养大。12岁时跟随伯父远去东北读书。因为童年的压抑环境,本我有强烈否定封建大家庭的冲动,而超我却急切渴望任何来自长辈的关怀与管教,帮助其塑成。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父权的接纳。
今天有点扯远了,但革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内心的权力结构问题。
I AM YOUR FATHER!
evanqi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 1914年2月
菲茨伯爵当了一次007非常兴奋,作者在这里几乎没有闲笔。 为什么是“晕船的船长”征召他呢?...
-
第五章 1914年4月
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种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或称审美,伦理,宗教) 。感...
-
第六章 1914年6月
-
1914年7月初
一战的发生有偶然性,甚至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大多数欧洲人都不相信真的会爆发大规模战争。...
-
1914年7月中旬
艾瑟尔这个聪明的姑娘遇上菲茨的挑逗后陷入了感情。情欲混杂着一点小小的虚荣和成就感压过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