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页 概括与结论
- 章节名:概括与结论
- 页码:第316页
在第一章《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层化》中提出了一对反论:社会需有阶级之分;超越阶级社会,不公正需消除或减轻。
各个学派都以社会意识形态解决这个反论,只有儒家给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有教无类。 引自 概括与结论 将竞争性的科举考试制度化,作为社会官僚流动的主要途径,存在大量公私立学校。
传统中国的社会分层不是两个阶级的二分,而是多元阶级的社会(multi-class society)。高社会身份主要由高科举功名与官僚制度中的职位来决定,或钱财通过捐纳转为官员身份,获得权力和高社会地位。
明清社会的身份制度是流动的,有弹性的,没有阻止个人和家庭改变社会身份地位的有效法律与社会的障碍。 引自 概括与结论 鼓励向上的社会流动,有很少的制度化措施阻止成功家庭的长期向下社会流动。赋予社会地位高度的竞争性。
进士及第标示达成社会流动的最高目标。举人身份占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地位。
使用了明清全国精英群体进士社会构成的统计数据。考查三代人的社会流动,获得进士身份的途径。【主要考虑直系,忽视家族概念】
科举制度是社会流动的主要管道,以及稳定政治和社会的要素。个人根据科举考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而进行向上/下的社会流动。【一代人的考试失败意味着家庭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吗?】
社会流动是否真的可能?
对比:
Elman,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AS 50:1 (Feb 1991), 7-28.
科举重视的是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精英式的教育,服务于政治目的。从地方精英试图通过考试来扩大社会影响力,选拔的官员希望将教育这一社会流动的阀门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国家垄断文化符号,通过科举考试进行财富和权力的分配和再生产,通过教育这一渠道获得资本传递的合法性。借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的概念,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不平等的语言、文化资本分布。科举作为社会分化的工具,要求对文言经典的读写能力、文化资源的传承,选拔出共享一套价值和文化的群体,同时营造出社会平等中立的幻想,底层将无法中举归因为命运,从而掩盖了底层实际上被官场排除的结构性的现实问题。科举成为合法分化社会、捍卫专制统治的工具。
今夜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页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基本反论 basic antithesis 1、封建制度基本概念,社会需要有阶级之分,构成社会的各...
-
第316页 概括与结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