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在项羽的理想中,世界并不需要统一,只需要如同战国时代一样分为许多国家,各自为政,再由一个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霸王”进行总的约束。这一点很像现在的国际秩序,世界上有很多互不隶属的国家,但美国试图作为“霸主” 维持着世界秩序。引自 节选几则叔孙通主张礼仪,强调巨大的仪式感,利用仪式带来的压迫感产生秩序,从而烘托皇帝的威严。他在刘邦时期颇受重用。但是到了汉文帝时期,由于文帝待人宽厚,提倡黄老之术,叔孙通的那一套吃不开了。 他(贾谊)的这些提议比叔孙通又进了一步,叔孙通是东施效颦一般模仿秦朝的礼仪规则,而贾谊则是想建立一套属于汉朝自己的礼仪规则,并配合一系列神秘主义的理论。比如,根据先秦时期阴阳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每一个朝代都对应于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的颜色。 与死板的世俗法法条文比起来,《春秋》充满了模糊性,这就给了皇帝巨大的便利。张汤在决狱时,常常会请示皇帝的意思,根据皇帝的喜好再查找经书,制定新的判例。这就使得《春秋》变成了与《古兰经》一样的东西,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当经书作为法律使用时,一个宗教正式形成,并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引自 节选几则现代符号学家安贝托·艾柯(Umberto)写过一本书《阐释与过度阐释》,其中提到,人们对于任何一本书首先想弄懂它的意思,这个“弄懂书的本意”的过程就是“阐释”。可是,有的人却另辟蹊径,总是想解读原书没有的意思,甚至以这本书为幌子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这就成了“过度阐释”。但在现实中,往往这种过度阐释受到人们追捧,被认为是有学问的表现,而实事求是的阐释反而被看不起。引自 节选几则也许钟会没有想过,他害死的是魏晋时期最具反抗精神的哲学家,也代表着魏晋玄学最自由最独立的精神。在这个时期,哲学家和文人们大都带着反叛的影子,反抗汉代以来形成的名教对人的压迫。但是,几平所有的人在反抗的同时,都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享受名教带来的荣华富贵,又对名教采取嘲弄的态度。还有的人则寄希望于将名教和自然打通,享受政权好处的同时,也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这就像现代某些寄生在体制之中的学者一样,一方面想追求学问,另一方面又很在乎自己的工资和职称,不时地申请个谄媚的课题。 只有嵇康以一种决裂的态度来看待名教问题,告诉人们守着这玩意儿毫无用处,只会妨碍你对自由的追求。 但是,嵇康的死让人明白,集权的笼子里不会有自由的鸟儿,只要你在中央帝国的控制之下,就不会找到真正的自由,哪怕你想回归山林,不问政事,但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这个政权就会自动把你当作敌人。 嵇康死后,哲学虽还保留着反叛之名,却再无反叛之实。文人们那种故作超然的姿态,实际上是一种犬儒主义的表演既要彰显独立性,又总是在谄媚着权力者。 随后,他转入了最著名的段落,提出了自己不适合当官的九个理由,这九个理由又分为“七不堪”和“二甚不可”。所谓“七不堪”还简单,指的是生活上的七种习惯与做官格格不入,比如起得晚、不喜人跟随、爱动且不喜欢向上级行礼、不喜欢写字、不喜欢应酬、不喜俗人、不耐烦俗世。而“二甚不可” 则显得离经叛道了。所谓“二甚不可”,是指他喜欢“非汤武而薄周孔”,以及说话直言不讳,绝不替人掩饰。引自 节选几则与中国相同的是,出版革命在西方的统治者中也带来了恐慌,他们纷纷对市场进行干涉,试图禁止不喜欢的内容。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统治者们却无力扼杀这场革命。 与中国的大一统不同,西方存在着许多个统治者,没有一个人能够掌控全局,作家和文人总能找到一个他们管不到的角落来印刷书籍。伏尔泰在法国不受欢迎,有神圣罗马帝国和北欧诸国欢迎他。马丁·路德的批评被教皇咒骂,却受到了后来成为新教徒的人的欢迎。当亨利排斥胡格诺教徒,荷兰人大喜过望,虚席以待。 更有趣的是,一本书在一个地方被禁止,往往意味着在其他地方有更好的销量,出版商们反而利用了这样的机会赚了大钱,更乐于帮助那些异端思想传播。 随着这些反叛的知识阶层崛起,出版和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原则,先是被少数人宣扬,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最后,统治者不得不做出妥协,承认这个原则。当人心已经慢慢被转变,普遍接受新的原则时,出版革命被固定了下来,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更可贵的是,当知识引起的好奇心在人世传播会激励起人们更大的好奇心,向外探索的冲动就在这种好奇心中萌发不管是文艺复兴,还是大航海,都与人们好奇心被激发有着直接关系。引自 节选几则当人们问起他(王艮)要传播王阳明什么样的学问时,这家伙的回答却让人心惊肉跳因为他宣扬的并非王阳明的话,而是他自己的话比如,王阳明虽然强调心学可是基本上还是在伦理的框架内谈,维护着明王朝统治者的权威,可是这人却说:什么是道?道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道就是老百姓的日用生活。他甚至认为老百姓的日用生活才是根本,而皇帝老子的政权只不过是枝节问题,只有根本稳固了,才有枝节的稳定。这就近似于大逆不道了,怎么会是王阳明的说法呢? 北京王门弟子如同吃了屎,坐立不安。他们之所以感到担心,还有一个原因。 明王朝是一个最防备朝臣不听话的朝代,任何人,即便功劳再大,皇帝也总是要防着,而且功劳越大皇帝越担心。王阳明平定叛乱之后,天下人都成了他的粉丝,这时,王阳明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廷极大的猜忌。这个人不断地来北京宣扬皇帝老子不算啥,到底是不是王阳明指使的?如果是他指使的,王阳明的目的何在?是否意味着他想推翻明朝自立?引自 节选几则
> twopersons的所有笔记(134篇)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