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第九章 真正的幸福是个动词
- 章节名:第九章 真正的幸福是个动词
- 页码:第237页
这一章讲的是压抑愤怒,自责,会造成心理问题,必须学会控制愤怒。
美国人,不愿放弃他们对成功的信仰,也拒绝衡量性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近年来出现了两种现象,第一刀切的员工援助项目的流行,特别是认为所有人都适合同一强度的工作压力。第二,在学校教育和工作设置上,越来越不注意,因人而异,这两种现象对精疲力竭症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书中241页举了一个,关于帮助员工找寻快乐生活的活动。这类的活动实际上会使问题更加糟糕。
由千篇一律的心理治疗,或者模式化激发斗志的活动,所引发的问题非常多,参与了活动,但是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的人,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问题,因为人们接受的是同一模式的治疗,医生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情况,虽有不同的治疗,结果,往往起到了消极的安慰剂效果。
所谓的消极安慰剂效果。你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它并没有发生,你希望能缓解自己症状的药,并没有起效,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病情,可能比想象中更重要。
消极安慰剂效应,只是千篇一律咨询项目所起到的消极作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消极影响更加严重,它会误导人们对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理解,做那些事情就没法赚到钱。
从根本上说,放弃金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存在三个基本错误。第一,凡事过犹不及。生活靠爱好支撑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我有太多的责任要负担,许多人,因为对别人有太多的责任,而患上了精疲力竭症。这个现象就是所谓的强迫付出。
错误第三,有些人的工作就是爱好的人生,他们不需要教科书来告诉他们,这是一份多么棒的工作。
有些公司试图通过安排员工参加娱乐活动,来缓解工作引起的抑郁症。但是,想要完全抛弃以赚钱为动力的心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基础,而且也是合理的。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参加这些平衡活动的人会遭遇一个问题,作者称之为圣代谬论。
我的理解是,在粘土上面,有很多好吃的蛋糕奶油,但是最终,你还会吃到,下面的底层的土。
作者说,一旦你能够看透圣代谬论的本质,以及其他对职业的扭曲理解,那么你就做到了重燃斗志的第一步: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工作中引起你愤怒的事情。
要知道,光说压抑愤怒的情绪,首先为危害自己的健康,继而会影响到组织的良性运转。
在佛学里面有一句箴言,强压怒火,就像手中握着一块烧红的炭,想要攻击别人,其实,被烫伤的,反而是自己。
激进团体试图消除公共环境下的竞争和失败,也会导致同样的问题。
在书中的250页,作者讲了一个,13岁优秀学生,枪杀了一位受人爱戴的英语老师的。作者有理由相信,这位凶手,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如果一个人被告知,某种情感是不对的,不好的或者是错误的,他就会压抑这种情感,但这种情感并不会凭空消失,相反的,它会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这种情感就会突然爆发。
只有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愤怒,并加以适当的辅导,才可以避免悲剧再发生。
同样的道理,禁止反社会的行为,并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通过规则的强制,而达到使人循规蹈矩,只会导致人们对规则的被动顺从。这意味着,放弃了做某件事情,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心里面不想做这件事。
如果想消除可怕的侵略性行为,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在合适的时间,又合适的方式,以合适的理由,向合适的人大发雷霆。
健康的人们并不是通过强制来做到热爱社会的,他们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与社会要求的合拍:解决自己反社会的情绪,或者学会处理压力环境。
作者认为,大部分精疲力竭症来源于对自身的愤怒,这可能是出于以下两种原因,或者其中之一,第一,意识到自己缺乏某种必要的技能,无法胜任某项职业。第二,感到自己被迫满足,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却又无法找到解决的方式,倍感挫折。
作者说,为了获得职业生涯中的健康心理,克服精疲力竭症,你必须首先解决心理健康的最大阻碍,即自我引导型愤怒。
作者在本书,254页,列举了,道格的案例。他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病痛。作者把对道格的治疗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他想办法,如何在不失颜面的情况下,用适当的方式让两个姐夫离开公司,另一方面去找到他为何无法直接处理愤怒的原因。同样的又讲到了原生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既挑剔又苛刻的人,吝啬又无情。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基于同样的一个假设,童年的经历的卑微,和无助,将塑造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一生。不论是哪一种理论,都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希望,被肯定,被重视的心理,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每个人总是伴随着自我怀疑和羞耻感成长,对于是否能否掌控世界,充满了焦虑,愤怒和失望等情绪。我们之所以对成功的盲目崇拜,是因为我们急需用成功来获取自我肯定,而这一切都源于幼年记忆中的羞耻和无助。
具有主人欲望和自我肯定欲望并无不可,但是要注意程度,如果让其掌控我们的人生,那就不妙了。
艾比克,泰德,看透了人类重燃斗志的障碍所在: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永远戴着面具做个假人,而正确认识自我,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关键。
主动称赞和宣扬自己能力的人,实际上是虚弱不堪,不敢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不敢承认自己的丑陋行为,不过是在宣泄内心的痛苦。
在本书261页,介绍了简的案例。作者怀疑,他可能是在内心的愧疚感做斗争,觉得是自己偷窃了这个为他带来好运的创意,也可能他害怕自己最后像个骗子一样被揭穿。姐一直为自我怀疑而困扰。简说,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大肆炒作,我没有创作出,任何新的东西,我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所以男性的关注我。但是真正的领导者是靠大脑说话的,而我不是。我生气的就是这一点。
简对同事的每一句羞辱和辱骂,都是出自他自我引导型的愤怒。
在本书266页,作者又娶了一个由于愤怒引发的职业智慧行为的例子,主人公叫做帕特里克,帕特里克的销售能力最为出众,但是要管理好,这样一批与他有差不多能力的人,绝非一时,而且由于她的学历不高,有一些自卑心理,而且他曾经还是个学业小偷,关键在于他觉得自己要从下属那里偷来创意才能成功。
同样的,帕特里克的经历,可以追忆的童年,他为母亲逼迫他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感到愤怒。作者认为,他不能与下属搞好关系的原因,是他把对自己和母亲的愤怒,发泄到那些她所嫉妒的人身上,因为那些人的智慧和才能不是靠欺骗得来的。
犯有精疲力竭症的人,很容易在面对他人时变得虚伪,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你成功与否,取决于别人是否认可你。面对这种社会风气,很多人选择了妥协。但获取成功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勇敢面对自我。
剧作家亚瑟.米勒,他认为,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惟其如此,你才能尊重自我。
在职场上,承认自己的弱项,就做到了莎士比亚所说的,正视自我。作者提到,郭士纳通过接受和处理好自己的弱势,避免了自我导向的痛苦。
对于职场人员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成功,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全身而退更加困难的了,精疲力竭症的受害者们,并不会失去对职业的热情,因为他们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否认需要得到心理满足,他们的目光总是盯在错误的地方。
在本书271页,康尼的案例。看你就是一位把目光,紧盯在成功的人。从婴儿起,康宁就在孤儿院长大,他的母亲来自胡志明市,在酒吧工作。也不愿意抚养这个黑人和亚洲人混血的女孩,社会对这种混血儿童也充满了歧视。看你个子高,长得漂亮,擅长运动,有过人的智慧,从小到大,他一直都是个明星,他说,我知道很多人喜欢我,但出于某种原因,我感受不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不断的在重复:因为做过的事而受到关注,而非仅仅因为我是康尼。
作者给他的治疗方案是,通过挖掘康黎的商业才华,帮助他打破,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让他再不放弃,生意的前提下,在找一种可以让他充满激情的事情,后来看你将全部的时间用于一个国际性机构的创建中,帮助孤儿寻找美国的收养家庭。
作者在276页,提到了60分钟疗法。又来缓解各种职场引起的不适。
第60分钟疗法是建立在愤怒,痛苦,或轻视的基础上的,而非基于人们心中所爱的一种行动,60分钟疗法源于对社会中一些错误现象的反抗,也是一种传承。
第二,如果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尊重,你得到的是永恒的精神满足,而不是痛苦中的短暂解脱。
第三,适当的表达愤怒的情绪,可以让人感到更自由。
最后引用了尼采的话。只有当一个人了解其人生的意义之后,他才会明白应该要如何去做,尼采的意思,要找到自己内心最纯粹的动力,也就是我所说的激情,这种动力是所有自我实现的基础,也是让人重燃斗志的希望。
阿芃六郎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73页 第七章 拥抱挑战,创新和改变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风险厌恶症。也就是说,成功者,他害怕风险,厌...
-
第203页 第八章 征服高山,不如征服自己的内心
在这一章中讲的是关于自恋狂有自我崇拜的需求,拒绝承认失败,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讲到...
-
第237页 第九章 真正的幸福是个动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