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 章节名:全书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①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唯一的原因”,只有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方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
②烦恼全部来源于“心灵的反应”(心灵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例如:忧郁、愤怒、紧张不安等),我们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原因”;
③解决烦恼的方法,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④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正视心灵的反应(包括坐禅、正念、内观冥想,即第1章内容);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指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即第2、3、4、5章内容);
⑤本书的特色在于通过“原始佛教”来学习解除烦恼的“佛陀思考法”。
第一章 佛系烦恼:“反应”之前先“理解”
①不是要抛弃烦恼,而理解“烦恼的存在”:我们必须客观承认日常生活中不满、痛苦和忧郁等烦恼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无论你的地位多高,你有多少财产,你变得多么强大,事与愿违的事情总会伴随你的左右);
②认识“烦恼的根源”:在于“执着(舍不得放手的心)”,其根源在于“心灵的反应”(例如:碰到不开心的事会感到忧郁、介意他人的眼光等);
③“心灵的反应”的结果:它总是使我们的生活更糟糕(例如:在重要场合因为过于紧张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沉溺于过往和悔恨之中、自我怀疑等),它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④通过合理的思考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应”,进而减少烦恼,这个方法分为三部分:1.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2.理解其产生的原因;3.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产生烦恼(反应)的原因:不停追求快感的、总是无法被满足的“索求之心”,它包含“七种欲望”:1.生存欲(想要活下去);2.睡眠欲(想要睡眠);3.食欲(想要进食);4.性欲(想要交合);5.懒惰欲(想要放松);6.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7.承认欲(想要被认可)。我们对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喜悦;反之,我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⑥“承认欲”是现代社会生活:它是只有人类拥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随着成长又逐渐成为“希望得到表扬”、“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当我们成人后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重的地位”、“希望自己比他人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它使我们争强好胜、喜欢攀比。当自己感觉不被他人认可时,即会产生消极和自卑的感受。
⑦保持“审视内心”这一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反应”,其方法有三种:
1.语言确认:在佛教用语中被称为“标记”,即给各种内心状态贴上标签进行确认,它只需要将内心状态和身体动作用语言如实描述即可,例如当紧张时确认“我感到紧张”、洗碗时确认“我在洗碗”、妄想时确认“此刻,我在妄想”;
2.意识身体的感觉:烦恼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因此摆脱烦恼的方法就是将意识集中于“心灵外部的身体感觉”,在禅宗中被称为“念力”。方法:例如在黑暗中抬高双手,感受“双手的存在”;呼吸时体会“腹部收缩”和“空气在鼻腔中进出”的感觉;行走的时候在脑中以“左右左右”的方式确认脚底的感受。这种方法可以安定内心、扫除心灵的杂念;
3.佛教总结出人类的三大烦恼——贪、嗔、痴。贪欲(被过度的欲望所驱使的状态)、愤怒(感到不满或不快)、妄想(脑子里总是想些多余的事、无法集中注意力)。
第二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①人们烦恼的原因之一在于“过度判断的心”。
②什么是判断:“判断”是指“权衡某个工作是否有意义”、“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优秀还是差劲”等;“我觉得自己没资格”、“我失败了”、“真不走运”之类的自卑、失望、胆怯也属于判断;“我讨厌那个人”之类对他人的评价也属于判断。
③人们为什么判断:因为判断本身是一种让人高兴的行为。好坏、正误等判断给人一种“自己什么都懂”的错觉,觉得自己总算得出了一个结论,因而感到安心。通过判断,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比如我们和他人吵了一架,之后还会暗暗地生气,觉得都是对方的错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并且可能会打电话给朋友,希望朋友站在自己的这一边,这些都是一种想要证明自己没有错的行为。,这些“过于自我肯定的判断、对自己价值观的偏执”在佛教中被称为“慢”,它 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不会让任何人得到幸福。
④不随意判断自己,也不随意判断他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应当将内心的注意力放在别的喜悦和满足之上,做客观真实而有益于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成就坦诚和解脱的自我。
⑤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判断”:
1.在生活中意识到“自己做了个判断”;
2.选择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心,永远自由和独立的思考,不主动判断他人,也不受他人判断的影响;
3.学会坦诚,要倾听他人的话语、体谅他人、和人平等的沟通。一旦变得坦诚,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人的敬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无比轻松。一旦陷入自负和傲慢的心理,和周围的人产生难以跨越的的隔阂(比起完美无缺的自我,坦诚的自我更有魅力)。
⑥不要做“自我否定的判断”。一旦否定自我,承认欲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愤怒,进而产生攻击或逃避的本能。攻击行为体现为发火,故意找他人麻烦来发泄怨气;或者体现为对自己的攻击,例如责备自己,厌恶自己。逃避行为体现为忽略问题、偷懒、拼命睡觉、寻求刺激和快感等等。
消除自我否定的三种方法:
1.去外面走走。在这个过程中,让意识集中在自己身体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上。例如在每天早中晚的不同时间段,天空的颜色、街道的灯光、树木的葱郁都会有所不同,在这分分秒秒之中,睁开自己的双眼,极尽视力所及去观察和体会世间万物;
2.了解世界的广袤。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面的世界,在海阔天空之处,“自我否定的判断”自然会烟消云散;
3.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自我肯定。在感到自我怀疑时,在脑中重复“我相信我自己”。
⑦关于“自信”
1.不少人认为,“要是能更加自信一些,人生或许会更完美”。但是从佛陀的思考方法来说,有没有自信都不过是一种“判断”而已。“判断”也是妄想的一种,没有任何根据。比起判断有没有自信,或许更应该去完成一件事。把眼前该做的事情先做好,就能取得比“充满自信的人”更加出色的成果。
2.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件能够让人充满自信,那一定就是:我们可以根据经验,预见到相应的成果。当然,这样的自信必须通过反复行动和体验、在时间上有所积累之后才能获得。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判断,只需要“去尝试”和“积累经验”就足够了。当一个人产生“尝试”的念头时,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会变得更轻松(即对于结果是否能实现这件事没有任何的执着)。
第三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克服与情绪相关烦恼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1.防止产生不快的情绪,一旦产生,能够迅速消除;
2.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
面对他人的话语,作出心灵的反应扰乱自己内心的平静是没有意义的。佛陀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作出反应,他往往只是看着对方,他往往只是看着对方,作出正确的理解,并且这样的立场非常坚定。佛教中的胜利,并不是指战胜他人,而是指对他人不做出任何反应,不迷失自己的心。
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应该相同”的期待,但是这样的期待和想法不过是“妄想”而已。当遇到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就觉得自己被他人否认了,想要通过愤怒的方式做出反应。因此,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是愤怒。
佛陀的方法:当对方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要否定对方的理由,也不要尝试去说服对方,只要清楚地理解这件事对对方来说是“正确”的就行了。
避免作出反应的方法:运用想象的方法将心分成两半,一半朝向外界,一半朝向自己。朝外的心用于和人交往,不用作出任何反应,只需要客观理解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思考对方想要索取什么。当无法理解时,就仔细询问对方,或者认识到“现在自己还无法理解”。朝内的心观察自己的“反应”,观察它究竟是愤怒、紧张,这些反应都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不要忘记时刻用向内的心去观察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与人相处的方法:
1.避免“判断”对方,因为判断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负面情绪。
2.忘掉过去,不执着于过去发生的事,不因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来判断现在的这个人,永远将对方当做是“初次见面”;
3.告诉对方并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和顾虑,这就是我们和他人相处时的最终目标。如果对方不愿意理解,也不愿意继续沟通,这样的人就没有继续相处的意义了。不论怎样的关系,如果不得不单方面地忍受痛苦,那么这样的关系就是不合理的。
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非错误: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从中获取快乐,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但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放下欲望。
第4章 佛系处世: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大部分人都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中的心理过程如下:①想要得到认可(过于看重自己的价值),产生欲望;
②对这样的欲望产生心理反应,开始在心里妄想:到底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其本质是“承认欲引发了妄想”。
“在职场中同事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是不是被大家讨厌了?”“因为这次的事件,对方是不是已经不信任我了?”……这些不安都是由于过于重视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妄想。过多的妄想就会变成胡思乱想。总觉得自己被人讨厌,总觉得大家在背地里嘲笑自己,总觉得大家都在说自己的坏话,比较严重时,甚至害怕和周围的人发生视线接触,觉得周围的每个人都是敌人。要从这样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自己的妄想。对于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来说,首先要忘掉自己的妄想,因为妄想就是让你在意他人看法的元凶。
在众多其他宗教的精神世界中,都会把“无法确认的妄想”奉为真理。超自然现象、占卜,在与这些近似的其他精神世界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倾向。但是从佛陀的思考法来说,任何无法确认的妄想都应该从一开始就果断放手。
关于“比较”:
当一个人能够自己肯定自己、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时,这种和外界进行的比较也就不再有必要了。
正因为无法彻底肯定自己,无法理解自己,所以才想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或者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比较中,总希望自己占据上风。
过度比较不是一种好的习惯,原因有三点:
1.所谓比较的心理活动其实是有关承认欲的虚拟妄想,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比较获得真实感受;
2.无论怎么和他人进行比较,自己的状态都不会因此发生变化,所以越比较,越不安;
3.要想在比较之中找到一丝安全感,就必须占据绝对上风才行。但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所以这一点也不可能办到,因此人们总是感到不满足。
“正确的努力方式”并不是指对“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或者“希望成功”之类的来自外界的判断因素的追逐,而是说不论最初是什么动机,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应该找准“内在的动机”并加以努力。也就是重视注意力的集中和充实感等内心的快乐,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所谓“自己的工作”,是指对自己来说有必要、有用、能够自己完成的任何事情。这些事和他人的意见以及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所谓“正确的努力方式”就是指,忘掉外部世界,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积极的思考方式。
如何将注意力集中:
1.闭上双眼,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观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反应;
3.睁开双眼,开始从事眼前的工作;
4.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注意力可能逐渐下降,最终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然后从第1条“闭上双眼”重新开始。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佛教中“八正道”的“日常生活版本”,它包括:
1.正念是指集中意念,通过口头语言来确认内心反应的方法。
2.正定是指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3.正精进是指持续地集中意念和注意力。
如果能同时实践这三种方法,就会进入叫作“禅定”的高度集中状态,也就是“内观冥想禅法”。
第5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参与竞争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拼死也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在竞争的世界里,满足自我绝对不是最终目标,人们热衷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满足自尊心,并乐此不疲。
谁都无法否认世界上存在竞争,有时候失败也确实会导致一些实际损失,所以人们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求胜欲望。但是,若过于执着于“胜利”这一单一价值,我们最终只会陷入无止境的竞争之中。
佛教提倡以正确的动机来面对竞争。也就是说,除了取胜这一动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动机来面对竞争。在胜利和失败这种二选一的价值观以外,还有其他的价值观值得我们选择。
当我们太过在意他人的意见时,应当闭上双眼。当我们因为求胜欲望而陷入苦恼时,应当睁开双眼。
闭上眼,是为了避免一切多余的反应;睁开眼,是为了看清什么才是妄想。希望读者都能加以实践,让自己的心灵重获自由。
佛教将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①慈、②悲、③喜、④舍。
①慈(慈爱),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
②悲(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
③喜(喜乐),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
④舍(舍离),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也被称为“中立心”。例如,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等反应时,能够及时抑止这些反应。
现代社会将以上“四种用心”统称为“爱”。其实爱这个词过于暧昧不清,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人们相互折磨的理由,而佛教将“爱”分解为更加严密的四个部分。只要生而为人,任何人都有这“四种用心”。佛教将这四种用心看作最根本的人生动机,它们都是能帮助人们获取幸福的不可欠缺的真理。如果将这“四种用心”作为人生的动机与目标,就能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找回自我,从欲望、愤怒和妄想之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即使身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却又能远离竞争所带来的烦恼的健康生活方式。
世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迷惘,这样的迷惘是由五种障碍造成的,它们分别是①追求快感的心;②愤怒;③无精打采;④浮躁;⑤怀疑。
真正的自我,是从“努力的自我”中减去“自我的弱点(五种人生障碍)”后的存在。
关于“嫉妒心”
嫉妒的本质是将“无法满足承认欲”的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的一种状态。嫉妒属于“三毒”之一的“愤怒”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来自嫉妒的愤怒其实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如果自己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可,那就不会产生任何嫉妒。愤怒的真正原因在于无法得到他人认可,承认欲未被满足所导致的不满。如果内心还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就应当思考“我现在能做什么”“我现在是否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位了”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值得尝试的事情”等问题,渐渐地,你的注意力就会转向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如何推进工作和改善生活等方面。
佛教中将这样的思维称为“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看清自己的脚下,先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这样的努力和改善方式,只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从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行动。
摆脱嫉妒心的第一步就是从关注他人的状态转变为关注自我的状态。不要一味地关注他人,要走出嫉妒所带来的愤怒。
同时要从“希望通过复制他人的方式取得和他人同样的成果”的妄想之中清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嫉妒心。
佛教忠“正确的生活方式”:
①避免多余的反应,正确而客观地理解事物。佛教中称之为“正见”。
②净化“三毒”等有害反应,保持内心澄澈。佛教中称为“清净行”。
③祈祷他人能够获得幸福。也就是怀有“慈、悲、喜、舍”的用心。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苦恼,所以才将希望寄托于外界。但是佛陀反复强调,外在的世界中没有答案,充溢于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符号、价值观、思想、宗教等都是由人心创造出来的,想要寻求解脱唯有回归心灵本身。
当你陷入自我否定的孤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闭目静心。感受自己的呼吸,注视眼前的黑暗,用尽全力去感受自己的心。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呼吸之间的身体变化,用“悲悯之心”去祈祷世间众生的幸福。当你感觉找回些许自我的时候,再回到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人生就是这样“归、去、来”的重复。每时、每刻、每分,回归自己的内心。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重生”。而我们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