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四阶段读书笔记:
# 1
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这部分的内容;
明辨性思维的基础在于提问,问题的基础在于拆解组成部分。
2. 写下这部分的三个重要知识点;
a. 知识获取、掌握方式:海绵式、淘金式;淘金式过程中不像海绵式的一味吸收,而在于增加互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把思想的黄金淘出来。
b. 针对问题寻找论题和结论:论题有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前者多是客观事实的描述,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c. 理由的探寻:可以通过一些提示词(因果对应的提示或列举)寻找理由。
3. 此部分的知识哪些可以怎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知识获取方式的淘金式在生活中特别有用,多增加往复的互动,多思考为什么或者目前这个是不是最好的。
4. 如果需要你对此部分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海绵式、淘金式也叫思维,容易跟明辨性思维放在一个维度比较,是否对海绵式、淘金式有更好的对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
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这部分的内容;
理由+(假设)--论证--> 结论这个过程中。用词是否不清楚?假设是怎样的?理由及论证过程是否有谬误?就是这三章讲解的。
2. 写下这部分的三个重要知识点;
- 用词不明确:多义、歧义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抽象概念词汇常常定义、理解都有差异,不同语境下的歧义。特别是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理解了作者得意思。
- 假设:分描述性假设和价值观假设。这个跟一周的描述性结论和规定性结论有对应的地方。主要是去找作者认为理所当然但又没说出来的看法。而价值观假设,则是作者对不同价值的偏好。
- 推理谬误:通常是作者用来让听众觉着看似有理,实则不然的论证策略。常见的谬误(比如偷换概念、诉诸感情、虚假两难等)的知晓,有助于批判性地思考别人的论证方式是否真的正确。
3. 此部分的知识哪些可以怎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用词不明确这点特别重要,工作中很多沟通、写文档如果用词不够清楚,往往会导致很多误解,甚至工作中特别多的返工。
4. 如果需要你对此部分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推理谬误这么多例象的种类,是否还能从更高层抽象出更少的几个类别?
# 3
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这部分的内容;
理由中论据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有其他理由,决定了结论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2. 写下这部分的三个重要知识点;
- 论据的分配: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 论据有效性:可以从上诉几个方面入手,抽丝剥茧地分析这个论据是否对当前结论有效。
- 替代理由:找到结论的替代理由,能避免 oversimplication,也能尽量避免相关替代因果这种错误。
3. 此部分的知识哪些可以怎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替代理由这点,在工作数据分析、原因寻找方面特别有用。很多时候一些异常的数据指标,原因多种多样,过分简化地使用简单、仅仅相关但非直接原因的理由结束数据分析,往往就是在给未来埋坑。
4. 如果需要你对此部分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很多时候寻找原因是通过相关这种形式去找的,有系统的寻找理由的方法么?
# 4
1. 请用一句话描述这部分的内容;
论据中数据是否有误导性、重要信息是否被省略,决定了结论的合理性。
2. 写下这部分的三个重要知识点;
- 数据的误导性:均值、中位数的差异,容易误导别人的认识。比如国内房价用均值而非中位数。
- 信息省略:信息省略,总是让人容易断章取义或者理解不全,所以遇到别人的结论时得多问问是否还有其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 开放思维:结论不一定是二元的,可能会有多种可能,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假设也可能是有多种的,毕竟解读假设的人的经历、背景也是万千种。
3. 此部分的知识哪些可以怎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数据的完备性,在工作中解读特别重要。重要的数据缺失,往往都会导致很不一样的结论,而且通常有很强的误导性。所以在工作中多去思考当前这个数据是否有误导性、是否够完备。
4. 如果需要你对此部分提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假设依赖于读者的知识和认知,如何在推论过程中设计并隐藏某种假设,才能让更多人接受这种假设和推论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