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 章节名: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 页码:第168页
作者说,如果说宗教能预防自杀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会,那么其他社会也可能产生同样的作用。因此在本章以同样的角度观察家庭和政治社会。
>>家庭社会<<
比较已婚者和16岁以上的未婚者会发现,独身在某种程度上使自杀的倾向加剧。婚姻使自杀的危险大约减少一半。
一、结婚太早有加剧自杀倾向的影响,尤其是对 男子。……年纪很轻的丈夫和妻子的死亡率大大超过同龄的未婚男子和女子。……如果说这种较高的死亡率主要是身体不够成熟造成的,那么较高的死亡率在女性中由于分娩所特有的危险而格外明显。因此,一切都趋向于证明,过早结婚引起一种影响有害的道德状态,尤其是对男子。 二、从20岁起,已婚男女与独身者相比有一个免疫力系数。 三、已婚者与独身者相比的免疫力系数随着性别的不同而变化。 四、丧偶降低已婚者的免疫力系数,但往往不会使免疫力系数完全没有。 引自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家庭包括:1. 丈夫和妻子;2. 子女。前者是夫妻群体,后者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群体。
对于已婚男子,如果丧偶除了使夫妻关系中断,没有其他后果,那么丧偶对鳏夫的自杀倾向就没有很大的影响。至于夫妻有了子女后丧偶相对来说更有害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子女使鳏夫重新依恋生命,但是,与此同时,子女也使他所经历的危机更加尖锐。这不是因为他不再是丈夫,而是因为他作为家长的家庭解体了。引起这种混乱的不是妻子的死亡,而是母亲的死亡。
对于已婚女子,婚后生活的影响显得特别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子女的存在减轻并缓和换后生活的不良影响。
如果婚姻和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丧偶所造成的危机更加令人痛苦,但是作为有利的补偿,人们反而作好了充分准备来面对这种危机,相反地,如果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完全令人满意,危机就不太严重,人们反而没有受到抵御这种危机的充分锻炼。由此可见,在丈夫从家庭得到的好处多于妻子的社会里,丈夫丧偶时比妻子丧偶时更痛苦,但与此同时他却更能忍受这种痛苦,因此他所得到的有利影响使他更能抵制采取绝望的解决办法。 引自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政治社会<<
在年轻的、正在发展和集中的社会里,自杀是很少见的,相反,随着社会的分崩离析,自杀就多起来。
56人阅读
maynotfa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3页 自杀与心理变态
一 人们可以先验地认为,有两类非社会原因影响自杀率:即内体—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
-
第144页 利己主义的自杀
一 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这样一些纯粹的天主教国家里,自杀是很少的,而在普鲁士、萨克森...
-
第168页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
第215页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宗教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与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
第225页 利他主义的自杀
当一个人脱离社会时,他很容易自杀,而当他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也很容易自杀。 …… ...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