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 页码:第13页
申克尔认为,听者对于他的理论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今天,音乐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极为认真地提出了有关“如何聆听”的各种论说。这引发了音乐理论能够做什么以及不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在给定的一组音乐文献中”,它能够“描述作曲家和听者如何将声响接受为具有概念性结构的方式,而这在范畴上先于任何特定的音乐作品”(David Lewin,“Behind the Beyond:Response to Edward T.Cone",Perspectives of Netw Music,7[1969],61)。它不能够就这一事实—“一个有教养的听者……如何可以…….在某一语言中来理解某个作品”—提供足够的解释(Fred Lerdahl and Ray Jackendoff,“Toward a Formal Theory of Tonal Music,"Journal of Music Theory,21[1977],11-171;强调标记系我所加)。这种对音乐理论的认识不仅过于幼稚,也过于自负。其仿效模型当然是Noam Chomsky关于语言理论的陈述,但是即便在语言学领域也不会有人宣称,对我们能够理解某一语言中组织良好的语句的解释,也能够解释我们如何理解作为诗歌的这些语句。Lerdahl与Jackendoff一直将“语句”和“作品”看作同类。但是真正可能的类比却是“语句(sentence)/句子(Satz)”和“诗歌(poem)/作品(piece)”。Bjorn Lindblom和Johan Sundberg提出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目标陈述,见“Toward a Generative Theory of Melody”,Suedish Jourmal of Musicology,52(1970),71-88.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