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页
- 页码:第88页
日本漫画史研究家清水勋推测,尽管“漫画”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作为外来词从日本传到中国,但这一说法本身可能是受中国文言文的启发,比如漫笔。而日语“漫画”(manga或 mangaku,后者是前者的替代词和旧称)一词最早出现在1771年出版的铃木焕乡《漫画随笔》之中。关于为何采用《漫画随笔》的书名,铃木的解释立即让人联想到宋朝洪迈的笔记。
“瀛莫有鸟,名曰漫画,终日奔走水上,捞捕小鱼而食之,犹不能饱;又有鸟,名信天翁,立水上,屹然不动,游鱼至前,因以食之而不饥云。余性弗灵,琴棋书画,凡百技艺,莫一所能。又不解饮,因不与人款曲。越在僻邑,无可与语者,唯有读书,终日汲汲,而犹不足,漫画如也。”
漫画在日本古语中称“herasagi”,是明治以前一种常见的大白鹭。漫画一词后来读成“manga”(之前发音为“mangaku”),随后用来指称用随意的方式描绘的画作。和铃木在《漫画随笔》中对“漫画”一词的用法一样,二十年后,山东京传在他的《四时交替》序言中说:“平时,居铺中,倚梧而坐,偶然提笔漫画贵贱士女老少等辈汇聚于大路之处。”但直到1814年葛饰北斋出版《北斋漫画》,“漫画”一词才真正成为日语中的大众化词语。虽然后来漫画的意思在日语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葛饰北斋当时是将它作为“急就画”或“绘画随笔”的含义来使用的。
丰子恺去日本游学时,“漫画”一词已有卡通或讽刺画的意思,大众出版物上充斥着大量这种鲜活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是,在神田书店吸引了年轻游学生丰子恺的,还是以北斋为代表的传统“画中随笔”艺术和竹久梦ニ简笔画中透出的诗意。丰子恺后来感叹:“可惜现在时异世迁,人的兴味集中在讽刺夺面包吃的漫画上,对于此中富有诗趣的画少有人注意。”对漫画落入这样的境地,他多次表达了伤感和忧思。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