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无
嘎玛点点
读过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
- 章节名:无
- 页码:第1页
序言:
p.IV 日本天皇的神性往往被西方误读。普遍的看法是天皇被日本人视作上帝。本尼迪克特准确指出,日本人不认为人与神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所有物品都有神圣的光环:石头、山丘、河流以及死后的人。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p23.(一个简短的故事说空战结束后,一名大尉返回阵地,脸色苍白,但十分镇定,做了报告等一系列事物的安排便倒地死去,浑身冰凉无比,发现早已中弹抢救无效。但是通常刚刚去世的人不会全身冰凉,这说明这位大尉早就死了,是他的精神支撑他做了这次汇报。)为什么不能有奇迹呢?灵魂是可以训练的。这位大尉显然是一位自我修炼的高手。既然日本人都懂得“镇定的精神可以维持千年之久”,那怎么就不能在一位以“责任”为其全部生命中心信念的大尉身上停留几个小时呢?日本人深信,通过特殊的训练可以是一个人的精神达到最高境界。大尉学会了,并且获益匪浅。
p25-26. 另一个在作战行动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显示了日本生活方式。他们不断说“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他们”,所以他们必须充分展现日本精神。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时,日军接到的命令是,他们现已处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必须表现出日本男儿本色。日本海军官兵有一条诫令,在受鱼雷攻击,命令弃舰时,必须以最出色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会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下来,拿到纽约去放映”。他们考虑的是给世界留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对这一点的重视,在日本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p32.(谈到对待伤员俘虏)日本人对物质主义的嘲讽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日军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而对病患者的照料,好比轰炸机上的安全设备一样,反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干扰。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依赖医生。在美国,对伤病患者的怜悯要远远胜过对其他福利设施的关心,和平时期来美国旅游的欧洲人也经常谈及这一点。这些在日本确是极少见的。
......那时,负责的军医往往在临走时,先将伤病员全部枪杀,或是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
p33. 日本自我牺牲理论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任何西方军队在尽了最大的努力而面临寡不敌众、毫无希望的局面时,会选择向敌军投降。他们仍然保留作为军人的荣誉。而且根据国际协议,他的境况会被告知本国,使其家属知道他们活着。无论是作为一个军人或平民,或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们都不会因此而受辱。然而,日本人对此种形式的态度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赤手空拳冲入敌阵、进行集体自杀式的进攻,但绝不应投降。万一受伤后丧失知觉而当了俘虏,他就会感到“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他蒙受了耻辱,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所以荣誉或者荣耀 是什么?
p35. ......就像一个日军战俘所说:“既然已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献给胜利的祭坛,如果不是壮烈牺牲那才是奇耻大辱。”
第三章 各安其分
p38. 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理解他们对“各安其分”这句话的解释。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
p43.(谈到不同身份的人对待不同阶层的人甚至在不同场合,问候行礼的方式均不相同)遵守等级制是一种艺术,要求在无数因素之间求取平衡,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因素有些可以相互抵消,有些反而增强。
p47.(1942年日本属昭和时代maybe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女校的校长孤鼓励该校中上流家庭出身的学生学一点欧洲语言,但理由竟是,她们在把丈夫用过的书掸去灰尘后,能放回书架的正确位置。
p52. 日语中称皇室成员为“云上人”,称去世为“他界”
p55. 武士的佩刀不单纯是装饰,而是其特权和阶级的标志。
第四章 明治维新
p77. 与西方文化相比,日本人对“上级”更加尊重--从而也给他们以较大的行动自由,但“上级”也必须严守自己的本分。日本人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p85. (就侵华事件而言)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标准加诸别的国家。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他们能够如此。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满足于“各安其分”的日本道德体系是不能指望别的国家接受的。其他国家并没有这种道德体系。它是地道的日本产品。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
p93. 他们宁愿避免卷入“恩”所带来的麻烦。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
日本人极端警惕被不必要的“恩”所纠缠。(日本人有个观念:对别人付出,应该是我们感谢对方,而不是对方感谢我们,因为对方接受了本可以拒绝你的付出和感情。)
第八章 洗刷污名
p137. 在日本,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对其专业上“名声的义理”要求十分严格,但却不一定靠美国人所理解的高度专业水平来保持。教师要装作知道青蛙的属类,即使他确实不知道。即便只靠不太行的英语教授英语,也不能容忍别人来订正他的错误。(有必要为他人的刻板印象,扮演刻板印象中的形象。)
p150. 现代日本人施之于自身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是,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日本人则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
......把最后的暴力对准自身。
第九章 人之常情
p160. 在像日本这样极端要求道德偿还义务和自我约束的伦理准则中,似乎坚决要把私欲谴责为罪恶并要求从内心根除。经典佛教教义就是这样。但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十分宽容。
p167. (艺伎不包含性服务,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签订契约成为该艺伎的保护人)与艺伎共度一夕之欢也绝不排除色情之事,艺伎的舞蹈、风趣、歌谣、仪态从传统上而言具有挑逗性,而且故意表现上流夫人所不会表现的一切。这些都是“义理世界”中的事,对“孝的世界”是一种解脱。
p170. 日本人始终拒绝把恶的问题看作人生观。他们相信人有两种灵魂,但却不是善的冲动与恶的冲动之间的斗争,而是“温和的”灵魂和“粗暴的”灵魂,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生涯中都既有应当“温和”的时候,也有应当“粗暴”的时候。并非注定一个灵魂要进地狱,另一个要上天堂。这两个灵魂都是必须的,并且在不同场合下都是善的。
p171. ......甚至他们的神也显然如此兼具善恶两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