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 章节名: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二、多中心混合型模式 多個中心的語言以村落、部落爲中心,它們之中没有特别的權威語言,或者説其中或有某種權威語言,但是各語言的權威性此起彼伏,相互更迭,維持的時間也不長。總之,各語言大致勢均力敵,維持著一種穩態的平衡關係。這些語言可能有譜系關係,也可能没有。由於長期共處,雙語、多語現象十分普遍,導致語言間特徵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一種語言區域(linguistic area)。區域内的語言變得越來越相似,而且有相同或平行的演變方向。Dixon把這種演變類型的語言叫做“語言穩態聚合”(linguistic equilibrium)(Dixon1997)。我們用圖1.02的來表示這種“語言聚合”情形:
圖1.02 這種多中心混合的語言演變模式發生在巴尔干(Balkan)地區,澳洲(Australia)和巴布亞新幾内亞等地。多中心混合型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特點: 第一,人們普遍可以熟練地操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這樣就使得各語言特徵相互滲透,特徵共用,從而形成語言區域。 第二,基本詞彙、構詞形態很難分清是本身的還是假借的。 第三,不規則音變不僅發生在語言與語言的交界地帶,也發生在語言中心地帶。 第四,語言的下位分類模糊 第五,很難用歷史比較法構擬單一的原始母語。 在巴布亞新幾内亞(Papua New Guinea)及其附近的島嶼分佈著近千種語言,儘管它們不一定有發生學上的關係,但是從類型上來看,一群一群的語言共用許多語言特徵,並有越來越趨同的傾向。以部落或村寨爲自然單位,部落和村寨有自己的標誌語言(emblematic language),它是顯示不同部落或村寨的一個最爲重要的標誌,所以當地人爲了保持自己的部落或村寨的身份,就必須維持這種標誌語,同時又有一種跟鄰近部落、村寨的交際語(intergroup language)。部落或村寨的每個人至少都會這兩種語言,有的人還會第三、第四種語言。由於有這種雙語、多語現象,所以交際語會深深打上標誌語的烙印,交際語的音系結構、構詞形態、句法特徵、基本詞彙越來越像標誌語(Ross 1996),後世的交際語又以此爲基礎演化成下一代的交際語。在這些語言中很難運用比較法找出系統的語音對應規律,因爲有大量的例外無法得以解釋;同時也很難根據“共用創新”特徵清晰地作語言的下位分類,因爲各種特徵在地域分佈上犬牙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蒙古语?
NADP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二节
漢藏語裏用跨級比較和跨級構擬的一個例子是重紐的擬音。所謂的重紐是指中古支、脂、祭、真、...
-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在東亞、東南亞的語言裏(包括漢語方言),兩千多年來始終存在著一個以歷代中原權威官話爲中心...
-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
第三章 第三节
第四,不管是不是親屬語言,權威話跟周邊語言可找到不止一層的語音對應關係。層次早的對應于...
-
第四章 第一节
按照上述層次的定義,我們在層次研究中就必須强調層次是一個面,或者説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