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 章节名: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时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再说“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已经不 再具有说服力。基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反而能提供更为详细的答案:“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 会导致谋杀的大脑电化学反应,可能来自生物预设(deterministic)、随机或两者的结合,而并非“自由”。例如,神经元之所以放电,原因可能是生物预设,只要遇到外部刺激便如此反应;也有可能是随机事件,比如因为某个放射性原子忽然自发分解。但不论哪一种,都没有“自由意志”插手的余地。如果是遇到刺激、引发一连串生化事件形成的连锁反应,每个事件都由前一个事件决定,最后形成的决定当然不算自由意志。至于如果是原子随机自发分解造成的决定,就只是单纯的随机而已,当然也不算自由意志。至于随机事件加上生物预设的情况,也就是后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同样不可能等于自由意志。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质疑自由意志的部分没有说服力。人类意识的本质尚未明确,文中的描述只不过是基于当前认识水平的粗浅解释。作者完全否定了主观性,违背常识。
决定要按下右边或左边的开关,反映的当然是这位受试者的选择,但不能说是个“自由”的选择。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背后其实有一套错误的逻辑。当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时,我确实觉得自己想按右边的开关。一点儿没错,我确实想按。但有人一下跳到结论,认为这种想按的念头就叫作自己的“选择”。这当然不对: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欲望确实不是选择,比如我选择通过停止呼吸自杀就敌不过喘气的欲望,所以在这件事上其实我是没有选择的。但这不能无限扩大,因为有些欲望不能选择,就说只存在欲望,不存在自由选择。
质疑是否有自由意志,并不只是一种哲学探讨,而是确实有实际意义。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生物有没有自由意志,跟能不能通过刺激大脑来控制它,有什么关系?没人控制它时,它不就是自由的么?作者似乎认为,自由意志必须是绝对的自由,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基础,否则就不能算自由。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 只不过,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说到要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负责的是我们心中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实体:叙事自我。叙事自我的概念,很像加扎尼加所说的左脑翻译人员,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个故事,并为未来制订计划。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 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整个体验的价值,是通过把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而确定的。…… 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这一点对于我们所有的日常决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其实就是低级大脑和高级大脑吧。
儿科医师和兽医都很懂这个技巧。许多医师会在诊室里准备零食点心,在打完针或做了痛苦的检查之后,让孩子(或是小狗)吃点甜品。这样一来,等到叙事自我后来回想这次问诊,最后这10秒的快乐足以抹去之前许多分钟的焦虑和疼痛。 至于进化,更是早在儿科医师之前许久就发现了这个伎俩。许多妇女分娩时都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会让人认为,只要生过一次,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女性会愿意再生一次。但在分娩后的几天,内分泌系统会分泌皮质醇和β–内啡肽,舒缓疼痛,让人感到安慰,甚至是欢快,再加上对小婴儿的爱与日俱增,又得到来自亲友、宗教和民族主义宣传的多方赞誉,从而合力把分娩从创伤转为正面记忆。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关于分娩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又痛苦又麻烦为何还能被本人视作一件好事?答案就在于对于意义的解释。产后抑郁症则是这种机制的失效吧。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也不管故事是否因为一再重写而总是自打嘴巴,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死后)都有一个单一、不变的身份。就是这种感觉,塑造出令人质疑的自由主义信念,误认为自己不可分割,内心有个清楚而一致的声音,而且能为整个宇宙提供意义。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大多数人自我欺骗和出尔反尔的情况比自认为的要多得多,这确实很蠢。但自我有矛盾,并不能动摇自由主义的基础。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 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体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然只是虚构的故事。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意义,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了意义。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妄想。 引自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自我确实是故事,那又怎样?意义不就是编造出来的么?高级脑明明是进化的重大飞跃,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却被作者说得好像一无是处。
57人阅读
phoeni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章 虚构的力量
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只是用来温和地描述现实,但它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因为它能够重塑现实...
-
第7章 人文主义革命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
-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
第9章 大分离
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 Bostrom)等专家和思想家就提出警告,认为人类大概还承受不住这样的...
-
第10章 意识的海洋
科技人文主义的概念 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认为人...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