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第六-七章
- 章节名:第六-七章
- 页码:第52页
我完全地认识到,在本能理论中我所走的第三步,不能像前两步——即性欲概念的扩展和自恋的建立——那样要求同样的肯定。这些革新是把观察直接变成理论,因此它们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于做这类事情时所必然犯的错误。本能只有退行性特点的主张确实也是基于观察材料的,即基于强迫性重复动作的事实。但是,或许我过高地估价了它们的意义。除了通过把事实和多次连续进行的纯粹想象联系起来,并因此和观察结果相去甚远之外,无论如何也无法设想出这些观点。 我们知道,在建立一个理论的时候,一个人越是经常这样做,最后的结果越不可靠。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精确程度是无法弄清的。一个人可以因此做出辉煌的发现,或者走上不光彩的歧途。在这项工作中,我对所谓直觉不太相信:在我看来,它似乎是具有一定公正性的理智的结果——遗憾的是,在人们关心那些最根本的事情,即关于科学和生活的重大问题时,他们往往是不公正的,我的信念是,每一个人受深深植根于内部的偏见的支配,在他进行推测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为这些偏见服务,既然在这里我们有如此良好的理由来表示不信任,那么,只有冷静地投身于其中,才有可能获得一个人自己的心理劳动的结果。 引自 第六-七章 假设:一切生命必定皆亡于内
-> 从(魏斯曼)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是进化出的一种能力
高等有机体的死亡是自然的死亡,是死于内部原因的,但是,它并不依赖于生物体的先天性质,不要把它看做是基于生命本性之上的一种绝对必然性。确切地,毋宁说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发明,是一种对外部生活条件的适应现象,因为在把有形体的细胞分化成躯体(会死)和种质(生殖细胞:不会死)之后,个体生命的无限制的延长就变成了一种很不适当的奢侈。随着多细胞有机体的这种分化的出现,死亡成为可能和变得适当了。从此以后,高等有机体的躯体,在一定时间之后,便由于内部原因而死亡;但是,原生动物仍然是不死的。 引自 第六-七章 -> 力比多生物学:
正是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动,或性本能的活动而把其它细胞作为它们结合的对象,部分地抵消了它们的死的本能,即受这些本能刺激的过程,这样便保存了生命中的那些细胞,而其它细胞也为它们做了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些细胞在行使这种力比多功能时牺牲了自己。生殖细胞本身则会以一种完全自恋的形式表现出来,犹如当一个人把他的力比多集中在自我身上,而且丝毫也不让它在对象释放中消耗掉,我们习惯于用神经症理论来描述它那样。生殖细胞需要它们的力比多——它们的生的本能的活动——因为它们自己是作为它们后来的大量建设性活动的一种准备。或许毁灭有机体的恶性成长的细胞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被描述成是自恋的(癌细胞)。病理学的确准备把恶性细胞的内核看做在根源上是天生的,并把胚胎的属性赋予它们。这样,我们的性本能的力比多就和诗人与哲学家的爱欲都一致起来了,爱欲把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了。 引自 第六-七章 指向自己的力比多就是自我保存之本能的一种承认和体现
基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二元对立,对施虐狂的一种探索:
-> 施虐的冲动来源于从自我中被剥离出的死本能(自恋的力比多),而只能在与另一个对象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 为什么会“爱恨交织”?施虐的冲动在阳具期(俄狄浦斯期)接管了我们的“性生活”,正是这些从自我中剥离出来的自恋的“destrudo”,强加在我们的性(爱情)生活上,而导致了一种“爱恨交织”
-> 即,施虐是由早年的受虐转换过来的
生(性)本能的根源:
-> 达尔文式的解读:保持结合两方的优点
-> 阿里斯托芬(《会饮》)式的解读:
生物在其获得生命的时刻被分裂成小的粒子,从那时起,它们就用性本能来力求重新统一吗?穿越原生动物之王国的这些本能——无机物的化学亲和性在里面继续着——逐渐克服了由于充斥着危及生命的刺激物的环境而对它们的奋斗所设置的一切障碍,并被它所迫,形成了一个保护性的外表吗?生物的这些被分裂的部分就这样获得了成为多细胞的组织,并最终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把寻求重新统一的本能转移到生殖细胞上去吗? 引自 第六-七章 P49,注释1,关键术语的区分:“性本能”,“自我本能”,“死本能“
生本能、死本能、兴奋、快乐原则之辩证关系:
生的本能和我们的内部知觉有更多的联系,因为生的本能一出现便作为安静状态的破坏者,并且继续同时产生紧张状态,紧张状态的解除作为快乐而被体验到;而另一方面,死的本能似乎毫不引人注目地完成它们的功能。快乐原则似乎直接有益于死的本能;当然,它对外部刺激起戒备作用,外部刺激被这两种本能看做是危险,但快乐原则特别是对于内部刺激的增加有戒备,这些内部刺激把使生存的任务复杂化作为它们的目的。 引自 第六-七章
69人阅读
以明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5页 第二-三-四章
儿童为何要以游戏的方式重演使自己感到不快的经验?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也可以是为了一种“...
-
第33页 第五章
一切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 一切死亡的目标就是生命 对于成人而言,痛苦,是可以被重复的,而快...
-
第52页 第六-七章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