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夭折的戊戌变法
- 章节名:第四讲 夭折的戊戌变法
而关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我们过去都认为这两部书有破有立,为中国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托古改制的功效。但要我看,恰恰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你想想,有一个人从广东冒出来,就觉得自己就是当代孔子,而他对经文的解释采用的却是一种殊为怪异的今文经学的解读方式。当时有人攻击这两部书存在抄袭的问题,就是抄袭廖平的。不过不管怎样,其中的确有康有为的创造,虽然都很怪异。康有为通过这两部书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将孔子打扮成一个支持变法的革新者,而且将大部分的经书都斥为伪书而否认掉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改造儒学、改造孔子,当时的士大夫能接受吗?且不说那些守旧派无法接受,就是那些支持变革的士大夫也接受不了。他们受不了有个新孔子出现,你有什么资格当孔子啊!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何况康有为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他很难在学术上服人。这种话要是俞樾来说可能还好一点,毕竟俞樾在当时是公认的大学问家。而康有为从岭南出来,岭南学术在全国本来就已经算是支流了,而康有为甚至还不是岭南学术的主流代表人物,如果连支流中的主流都谈不上,那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信服?而且康有为常常进行大胆的论断,频繁发出“非常疑义可怪之论”。这样的颠覆性思想怎么可能会成为改革的思想基础呢?它只会把更多的人从倾向改革的队伍中驱走。我在讲太平天国时讲到过,儒生和士大夫最在乎的,恰恰是儒家的这一套东西,变法之初,恰恰也不能撼动这一套东西。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原始儒学,然后直接往里面加东西,原始儒学本来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以添设许多新的理论思想,靠这种方法来支持变法是可以的。但康有为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他建构起来的是他的儒学、他的孔子,而且他抛出这套说辞也缺乏足够的理由——经过乾嘉学派百余年的考据积淀,士人们已经可以辨别哪些是伪书,哪些是真本,这些都已经通过严密的考证得出结论了。现在康有为突然跳出来,说这些经书全是假的,全是刘歆父子当年自己造出来的,没人能信。
回到正题。我们其实必须搞清楚,戊戌变法最重要的贡献不在于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变革,它的大多数变革都还停留在传统政治层面,如淘汰冗官、裁撤闲置的衙门等。最激烈的一项,就是科举考试废八股。注意,不是废科举,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说百日维新废科举,没这回事,它只是想废八股,就是保留选拔人才的形式,但改变选拔的内容和标准。这已经是最激烈的了,当时也的确让很多读书人不适应。他们读书几十年也就会这个,现在突然宣布不考这个了,考别的他们也不会,那可怎么办?这确实是让一些读书人很痛苦的事情。而别的许多改革,对比中国传统王朝的政治改革,其实都没有什么大的飞跃。比如他们提倡工商业,以前也提倡,只是现在将这一政策明文规定出来而已。
今天我们一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总是把西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当成她的一大罪状。其实,这个帽子扣到她头上多少是有点冤枉她了。她在一下子掌了那么多的权后,个性实际上是有点异化了,掌权、玩权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所有关于西太后守寡后的风流韵事都是时人瞎扯出来污蔑她的,因为她最忌讳这个,一旦真有这个,她就不能当权了。毕竟,满人是个特别在意礼法的民族,满人政治也不是哪个太后可以完全控制的。当时,尽管她掌了大权,但政敌很多,满人对贞节问题本来就比较在意,一旦被人在这方面抓住什么把柄,那么不仅权掌握不了,连太后也没的当了。所以,她可能是长期性压抑导致心理有些变态。西太后身边的宫女后来回忆说,西太后其他方面都好,就是看不得身边的人性生活幸福。
对修颐和园最积极的是光绪帝。但即便如此,他也得在对外解释时找个名头。当时的说法就是,挪用海军军费不是为了修颐和园,而是为了修一所满人贵族海军军官学校。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里还有两艘轮船,当时也的确有个学校,只不过学校是幌子,实际上就是给西太后准备的一处行宫。当然,这处漂亮的行宫并不能满足西太后,她不愿意窝在这里,即使到了京郊,她仍然想把持朝政,玩政治。
关键是改革的具体操作确实出了一些问题。维新派人士所面临的政治结构是帝-后二元结构。所有的操作者,无论是广东康梁这一系,还是东南沿海这一系,包括张之洞、陈宝箴这些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他们都没有正视帝-后二元结构这个基本的政治事实,而是都陷入了“牝鸡司晨”的古老政治话题的迷思之中。他们都有一种抱负,就是想把所有改革的重任交给光绪帝,而忽视了西太后这个最不该忽视的人。此外,还有一个不该忽视的人——李鸿章,在朝中最有权力和影响的人。当时没有人呼吁让西太后主持变法,而事实上,依据后来新政的经验,也就只有她才能把改革推向前进,但是所有人都把她忽视了。康梁这些人不仅忽视西太后,还常常给光绪帝上书,要求他“乾纲独断”。问题是,光绪能独断得了吗?康梁还希望光绪帝能够效法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明治天皇与彼得大帝无法等量齐观,但在康有为编写的《日本变政考》中,明治天皇被描述成一位刚毅果决的君主。不惜篡改历史,把明治维新说成是明治天皇的主动行为。康梁打造了两个君主,然后让光绪帝以之为榜样。光绪能学吗?今天看来,光绪帝只不过是个很乖的小学生,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来实现他的想法。他最后提的问题是很荒唐的——怎样才能既不惹恼西太后,又能镇压顽固派?这怎么可能呢,也确实让几个小军机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要说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光绪靠边站,让西太后出来主持变法。其实当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和时机,让西太后出来堂而皇之地主持变法。毕竟她是最有权势的人。而受人喜欢且合法性最强的光绪恰恰不行。他可能很开明,很上进,但他没有权势,没有魄力,也不敢破釜沉舟地对抗西太后,所以只能逆来顺受地接受西太后对他的蹂躏。
幽风夜语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讲 太平天国的兴与衰
史学界“五朵金花”:古代史分期问题、历代土地制度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
-
第三讲 未必失败的洋务运动
当时掌握实权的西太后还有传统的报恩观念。我之前也讲过,西太后没有上过学,她所受的教育主...
-
第四讲 夭折的戊戌变法
-
第五讲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荒诞剧
中国民间一些习俗和地域性风俗也与天主教的主张产生了矛盾。比如说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条从根...
-
第六讲 清廷的新政 第七讲 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被平定前后,相对于中央而言,地方势力开始崛起,其中第一轮可能就是督抚专权,到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