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
风幸心 (你高兴,我随意)
在读 剑桥中国史(全十册)
- 章节名: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
第八章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
1958-1965
即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农产品产量增长也很缓慢。印证了集体化机制改革不能代替资源投入,作为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业继续保持大规模改革和动员策略作为基础。1957-1958人民公社:为水利工程而大规模动员劳动力导致50年代后期农村的重要体制改革。到1958年末,99%的家庭都是公社成员。特点:规模更大、地域更广;具有乡一级政府的职能。集体化更强,集体承担较多公共事务;收入分配原则基本改变:由劳动贡献转变为人头分配。
错误虚假的农业统计数据造成官方错误决策的依据,陷入死循环。而工业的密集投入,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供需往失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自然灾害,人为的虚假数据导致播种决策错误,城市及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依靠动员并未由大的增长。一起导致了三年饥荒。1960年粮食产量是1957年74%。
这次饥荒的两个假定。集中再农村地区,并且再农村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党对饥荒危机的对策
彭德怀和陈云分别针对性的调研了湖南和河南,并就情况向中央报告,但未得到积极反应。每年救济金4.5亿元,每人0.8元,粮食短缺地区粮食2-4元一斤。
陈云:任何的规模经济都远远不能弥补大生产单位带来的阻碍作用,对人性的考虑。在陈云主导下,开始进行改革,运用价格机制;提升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发展现代化工;恢复集市;减少投资以及投资结构调整;重新安置3000万农村人口。
1年上升到大跃进前1957年的水平,但人口已经增加了8000万。但工业恢复要迅速许多。通过国民总收入反应,1965年比1957年高出29%,比1962年的低谷高出51%。下降和恢复速度都超过美国30年代大萧条。
之后,国际的重心继续向发展工业倾斜,分配给农业的投资额从1962年的21下降到1965年的15%。之后的10年还在持续下降。对农业反哺工业的模式一直在持续。1962年开始,毛就在农村开始恢复党对农业的控制、缩减集市交易,加强对所谓的资本主义抬头的控制。之后发展政策继续失调,工业在十年间继续发展,只在1966至1967年短暂下降,但农业一直无法前进。
陈云《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1962-2》-中国统计年鉴-1983
《文化革命的起源》-麦克法夸尔
《六十年代》-柳随年
《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邓力群
中国的教育的大跃进
两条腿走路,: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大学用于普及教育以及提升工农业技术水平,不需要太多的财政支持;另外全日制学校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任务。办学校兴起。江西共大的成功运行,培养二十万大学生,坚持半工半读的模式。当时,大学非常注重出身,工人、农民以及干部,只要具备推荐条件,不需任何书面考试。而出身不好的人,即使能读大学,也是一般的学校。
1958年,6000万人投入扫盲运动。教育作为人民公社的陪衬,迅速在数量上扩张。民办学校不断增加。最成功的例子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58-1980,毕业人数超过20万。
在小学、中学阶段,半工半读、半耕半读的情况,农民不愿按此进行,宁愿在家从事劳动。
1959年恢复了大学考试,一直延续到1966年。精英教育,划分层级,倾斜资源,从来都是教育的一个现状,也是政府官员体现政绩的一个渠道。在经济萧条的那几年,普通学校的学生会被要求从每月粮食定量中分一部分捐给毕业班的大同学,以保证他们的体力。
工人阶级只在次等的正规学校中占多数,重点学校中,接近一半都分配给革命干部子女。
在最好的高中一级,干部子女明显下降,基本与知识分子子女、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平分秋色。
1961-1962年,恢复对学成绩和入学考试分数的强调。但毛又唱反调······,赞扬江西共大,告诫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3年,又将入学重点放在政治条件和阶级出身上。
城乡矛盾依然尖锐,农村人工在获得教育资源上依然不够,回到农村依然被学生视为垃圾倾倒场。
风幸心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兴起
一篇,模仿苏联模式,1949-1957 土地改革 1950年初,毛泽东指出,过去土改是在战争中进行的,...
-
寻求中国道路,1958-1965年
第七章 “大跃进”和延安领导的分裂 这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转变时期,如果说前一段时间,党还...
-
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
-
党和知识分子:第二阶段
大跃进中给知识分子抹黑所做的努力。 反右运动中对具体的知识分子的镇压,在大跃进中变成一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