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他的影片有着如此鲜明、难于仿效的个人风格,丰富、绵密到几乎令人窒息的人文/反人文主题,哲学的玄思演化为极富原创性的视听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伟大的欧洲电影作者的系列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堪称伯格曼后第一人。他的影片似乎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并印证着某种几近崇高的审美体验。可以说,他的影片是对后现代社会、反人文主义现实的人文主义思考,同样可以说,那又是对“古老的”人文主义主题的反人文呈现。我们会发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大部分影片、尤其是其成熟期的影片序列,在共同探讨着文明的危机,那是现代文明、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欧洲文明的危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因此呈现出某种临渊回眸的姿态,某种沉静、广漠中的疏离,某种文明表象下的荒芜,充满偶然的宿命,无处不在的因禁与放逐,异样敏感又空前的漠然。他的电影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但这不可表达之物不仅是现代主义的媒体自反、对媒介自身不可逾越的限定的挑战,而且以视听语言表达不可表达之电影主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作品无疑是光与影、声与画、感性与知性的交响乐。尽管发轫并成熟于昔日的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却在叙事层面上近似于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所首创的无情节电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有事件,却几乎没有传统意义的情节。 引自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127人阅读
阿里西亚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如果借重特吕弗的描述,彼时彼地,对于一位电影导演/电影艺术家说来,其最大的“噪音”,不是...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