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分析:什么是“心智”──精神装置的模型
精神装置的模型 34。我只能提议我们可以从一个间接的视角处理这个问题。如果“精神装置”(第24条)代表的是我们从两套实证数据(以第2条和第23条为代表)当中发展出来的有关于心智及其工作的系列规则的话,如果它本身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既然是同一种东西的感知,它们必须结合在一起),那么“精神装置”就不应该被视作某种超越现实的东西。精神装置就是心智本身──以康德的绝对意义而言。心理体验仅仅是一种表现、纯粹的感知,然而我们从体验的(大脑的体验)研究当中推论出来的是心智的终极材料。而这些终极材料是抽象的,以自身的形式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就比如“重力”“电力”“夸克”)。心智本身,就好像其他那些终极的东西一样、只能被模型化:它并不能被直接地观察到。 35。既然我们能够从精神分析的(主观性的)观察当中把它们抽象出来那什么才是支配精神装置的功能性原则呢?这是一个功能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解剖学的观点(参见第1条“定位”)。 36。精神装置的定位意味着它的主要功能是去调节生物体的内源性需求(内在环境)和那些需求的外在客体(环境)。用精神分析来讲,我 们把那些被内源性的需求所施加在心智上的压力称之为“驱力”。生物体无法单纯地只凭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满足需求(无法满足它们的驱力),这是最基本的“生命的事实”。如果一个生物体想要存活和繁殖的话──这是生物体必须要做的两件关键的事──它就需要找到其他的生物体(而不是它自己)去互动、食用、交媾等。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很艰难,而我们需要工作的原因。 37。精神装置从两个伟大的来源当中接收信息: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环境。这种信息一接收功能被叫作“感知”。心智的第一个功能(从第6条来的)就是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就存在于这世界当中,可以被分为基础的单元:“我在体验这个。”在这样的单元中,“我在”是内在感知的产物,“…体验这个”是外在感知的产物①°〔①这个“我在”的陈述在这指的是一种反身性思考的能力,这取决于另外一些尚未被描述的功能(参见第40页注脚1和第47条)〕 38。心智会记录之前的知觉汇聚的痕迹(以前体验的各种单元),而且通过把它们用时间顺序排序,来记录事件的因果顺序。这就是“记忆”的功能,它极大地延展了知觉的功能,并且让认知成为可能。 39。记忆以及从它那里发展而来的认知,扩展了知觉的存在。这部分扩展的存在就是自我”。然而,不成熟的自我对于流动通过它的信息所能施加的控制极少。这种通常来说等同于“自我”(或者自我效能)的控制取决于另外一个未曾谈到的功能(参看第48条)。这种不成熟的自我受到其驱力和环境的左右,只能逐渐地取得自己的效能感。 40。感知、记忆、认知获得意义的方式不仅是通过时间上的排序,还通过在生物效价( biological value)上所做的测量。这就是“情绪”的首要功能。生物体如果在生物层面成功地整合那些驱力和所需的东西,就会感党很好(愉快),如果不成功,生物体就会感觉很糟糕(不愉快)。这就是它们的含义①。〔①“愉快”相对“不愉快”这一系列的感受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意义。各种“基本情绪”承认特定的原始情境(对不同的生物体)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们是在哺乳动物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发展这些功能而出现的(见 Panksepp,1998a)。语言是这种原始意义制造功能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种方式,量化的事件获得质。“生物层面的成功”在这里意味着“在存活这件事上继续进步迈向繁殖”(参见第36条),而这在感受上是令人满意的②。〔②一旦存在,一个产生愉快的机制当然可以独立于其最初的生物目的而被应用。这就是许多理疾病和社会罪恶的根源,但这些并非我们在此所关注的内容。〕 41。上述效价,通过发展(记忆和之后发展出来的认知)变得更为详尽,之后就形成了道德情感的基石。 42。这种在愉快一不愉快的一系列感受上感受的能力就是意识的生物性目的。“意识”是任何一种感受当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从本质上说它是评估性的。意识从它的主观来源中(对驱力状态的评估)向外延展到外部世界(对物体的感知):“我对那个东西有这种感觉。”在这里,我们谈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相关性”或者目标性(参见第29条)。这就把心理体验的两种基本特征联结到一起:意识和目标。其他的就是效能。 43。把意义赋予到每个体验的单元(第40条)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激励( motivation)原则。激励包含了想要去重复之前的满意体验的欲望(并且回避之前挫败的体验)。这就是“愿望”的功能,而愿望是 “快乐原则”中产生的。来自于不成熟自我的愿望包含着强迫的力量。 44。激励通过过去来过滤当下,目的是为了主体能做决定要去做什么。不成熟自我的决定或多或少都是强制性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它们的愿望支配决定的(见第39条)。45决定通过心智的(运动)输出路径激发行为。 46。体验(记忆)显示出行为可能在短期内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长期的生物层面是不成功的。这就要求生物体发展出一种能力,容纳在短期内的不愉快的感觉──一种采用长期视角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延迟的能力看作“成熟”。它取决于对行为的抑制。 47。对于行为的抑制就让“思索”得以产生。思维是被抑制的(想象的)行为,尽管有当下的(实际的)感受在,仍旧可以评估那些潜在的 (想象的)结果。这个功能我们称之为“次级程序”8次级程序的抑制采用经过思索的行动取代了强迫的、本能的或者定式的行为。深思熟虑的行为是效能的核心,它表明了行为的所有权。效能取决于抑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由意志最后反而变成了不去行动的能力。 结论 49。根据精神分析研究发现,这个就是精神装置的功能的基本轮廓。神经精神分析最近开始研究这个机制与解剖和生理的相关性( Solms,1996),并且纠正了精神分析的与视角相关的错误( Solms,2006)这些应该能够极大地帮助迪特里希等入,实现他们雄心勃勃的追求,设计出和人类竞相媲美的人工心智。
m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神经精神分析:什么是“心智”──“心智”的不同含义
心智”的不同含义 21。回到我们前面谈到的部分(前面第11条):什么是“心智”或者“心理”?...
-
神经精神分析:什么是“心智”──心智的基本特征
心智的基本特征 27。那么心理体验到底包含什么呢?它似乎包含了三种基本的(但也是重叠的)特...
-
神经精神分析:什么是“心智”──精神装置的模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