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理解福音书
Inhacspevivo
读过 新约概论
2020年2月8日 12:36
第十章 理解福音书
【福音书是什么?】
20世纪的命题:福音书是什么?早中期:用于分享信徒对耶稣信仰的独特教会文学,主要用于仪式和传教活动。晚期:希腊罗马传记的移植,但并不严格符合传记的定义。
福音书与希腊罗马传记
福音书作为文学作品,其具体类型能够影响读者的心理期待,进而决定他们如何理解和阅读其中的内容。因此搞明白福音书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很重要。形式批判论的观点推翻了C·W·沃陶对于福音书是希腊式传记作品的看法:1、福音书不是某个人的作品,而是基督教团体集体创作产物(类似《荷马史诗》);2、福音书的主旨仍然是原始的基督教福音,不着力刻画耶稣的性格形象。福音书和流行传记的相似性:1、二者特定风格的相似,如路加序言、马太和路加对家谱的描写、路加的时间指示;2、即使叙述的事件很短,福音书叙事也有连贯性和整体框架(与巴勒斯坦伪经做对比);3、英勇殉道也是传统传记常出现的主题;4、二者共用文学手法(进餐讨论、拉比讲道);5、二者都不注重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区别于现代传记)。福音书和流行传记的区别:1、福音书是匿名作品,流传开后为了区分才署名;2、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共同构成一部作品;3、福音书在希腊化强势时代仍坚持引用希伯来圣经而不是希腊典籍;4、福音书很少描写耶稣个人性格,而将他视为全新价值观的创造者;5、福音书并不像传记那样在文学领域流传,仅在教会内部传开;6、许多文学作品是不同形式的融合,没必要严加区分。结论:福音书的作者受到当时流行的作品类型的影响,但它本身还是为教会内部服务,贴合作者和基督徒群体的需要。
福音书的作者如何看待福音书
马可是最早的,为马太和路加提供范本。“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福音”就是改变了他做门徒的生命的“好信息”,他写福音书当务之急就是把好信息扩散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起头”是指他和其他人所经受的这一福音的起初发展阶段
【传道与写作】
福音书从哪里获得资料以及作者如何处理资料。早期教会信息的三个主题:1、旧约圣经中的应许;2、有关耶稣及其重要身份的信息;3、对听到福音的人发出的个人呼召(要求他们做出回应,选择跟随耶稣)
旧约经文
如何让人相信自己的一套哲学?早期信徒跟人传教时往往采取我们如今写论文常用的方法,他们跟人讲自己的观点(耶稣就是先知以赛亚预言中降临的弥赛亚,上帝之国,要爱上帝,要爱人如己),为了让人信服,就从《旧约》中提炼出足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这些论据的来源,犹太教的个别团体负责整理,后来的学者们将找到的类似资料称为《见证》(类似于今天高中生写作文的“论据大全”或“鲁迅语录”)
耶稣的话语
随着基督教不断传播出巴勒斯坦地区,给全无知识背景的新信徒介绍些关于耶稣本人的信息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他们先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人的轮廓”,在他们成为信徒之后再给予更多有关新信仰的教导。这些教导多数来自耶稣自己的话语,因此需要一本特别的“耶稣话语集”,里面包含不少零碎的语料记录,必要时可以作为材料穿插进福音书中(因此话语集中的语句不一定要是连贯的,就像《论语》),这些零碎的语料记录(logia,希腊文“话语”,可能会有很多版本,取决于它们应用的具体目的和场合),似乎才是基督教起源时的最早文本。支持的证据有:1、在福音书写成后,人们继续进行收集耶稣话语的工作,可见这两项工程是分开的;2、福音书中的许多材料彼此之间没有逻辑,似乎被引进来之前就已经在别的文献中汇总好了,作者只是照着套用;3、马太和路加中大量资料是共有的,马可中则少了很多东西。
把马太和路加共用的那本话语集称为Q(Quelle的缩写,意为“来源”),Q文献的形式(口头还是书面)存疑,内容包括耶稣受洗和受试探、典型活动和教导,这里面材料的顺序几乎决定了福音书中材料的顺序。教会关心的是见证书和耶稣话语集。先根据见证书重写耶稣话语集,再使用大纲式叙事进行补充,就有了四部福音书。
【将福音书编辑在一起】
马太马可路加成为“符类福音书”,它们的相似不仅在于大致故事情节,还在于希腊语原文的相同词汇、语法结构,可见共享了相同的书面材料来源(三篇论文参照了同一本参考文献)。那么谁先写成,谁后写成呢?圣奥古斯丁(4世纪)认为马太最先,马可总结马太,最后才出现路加,他的观点占主流地位。19世纪后期的格瑞斯巴赫则认为马太最先,路加在他之后,最后由马可将二者编在一起。反对它的论据有:1、马可与马太和路加相比显得太短太粗疏了,他有没有必要在前人已经十分辉煌的成就上献丑呢?如今的教会也更喜欢路加(24章)和马太(28章),而不是马可(16章),它从体量上就已经输了;2、就希腊语原文来说,马可的语言比马太和路加更难懂、更不精致,语法也不正确,不像是仔细参考了两部用优雅的希腊语写成的文献的作品;3、难以想象路加读过了马太而不是马可,鉴于把马太中珍贵的“登山宝训”打碎并均摊到自己的“平原宝训”中是一个很不明智的改编。
合理的推论是:马太和路加都使用了两份参考资料——马可和Q文献——来完成自己的福音书。支持二福音使用了马可的证据有:1、措辞,马可的词汇表半数以上出现在马太和路加中,后面两福音书都包含马可根本没有的内容——有XY两份资料,X是三福音书都参考了的,Y是仅为马太和路加所参考的;2、顺序,叙述事件都按照固定的顺序发生(施洗约翰的预言、耶稣在加利利传教、耶稣招来宗教权威人士的忌恨、耶稣旅行到北方单独教导门徒、耶稣回耶路撒冷、被出卖、受审判、被钉死、复活)。那么怎么判断是马太和路加使用了马可而不是相反呢?马太与马可顺序不同的地方,路加仍与马可顺序相同,路加与马可顺序不同的地方,马太仍与马可顺序相同。※这是一个有点难度的逻辑问题:假设马太为a,路加为b,马可为c。命题p:a与c不相同处,b与c相同;命题q:b与c不相同处,a与c相同。又有命题x:c是a与b的交集。目前需要证明的命题y:p且q=x。它可不可以用数学模型解决呢?3、内容,马可福音的661节经文中有606节可以在马太中找到,且形式几乎一样,马可大约一半的经文也包括在路加中;4、风格,马可的希腊文比其他两者差(用现在时谈过去的事情);5、观念和神学,如果一部书比其他含有更先进的神学理论,则它成书时间更晚,马太和路加对马可中一些耶稣不那么“伟光正”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是不是一个说法越原始,则它出现的时间越早?首先要看如何定义“原始”,直到今天教会内部还是简单的信仰和深奥的信仰并存的。神学的多样性问题。
【对旧问题的新认识】
Q文献是否真实存在?
质疑:1、没有明确的证据,没人看到过这个神秘的文献;2、没有别的文献像Q文献或有可能是它,它们要么就包含一些叙事成分;3、它们三个多少还是有区别;4、针对古代作者写作方式的考察——作者越疲劳,照抄的可能性越大。肯定:Q文献最好还是存在,因为它存在能比它不存在解决更多的问题。
福音书是为谁而作?
四部福音书分别针对四种不同的读者群而写。质疑:1、福音书与新约书信不一样,书信需要考虑读者,福音书不需要受太大影响;2、福音书作者并不仅仅为其他基督徒而写;3、福音书中作为耶稣本人生平的部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由第二点质疑引发的质疑:1、福音书的作者们希望自己的作品广泛流传,就像同时代的希腊罗马传记那样吗?福音书并不属于传记文学;2、充斥着福音书的并不是没有门槛的语言,它相当深奥难解,对初学者极不友好(这也是我跑来看解读的原因),因为它起初的对象就是已经在圈子内的,具有一定理解基础的读者群,那么,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传播福音书吗?3、不排除福音书可能用来鼓励其他处于压迫中的宗教团体,给他们信心。总结来看,福音书的确流传得超过它一开始设定的读者群,随着故事的发展,福音书以与当地直接关联的形式被传讲。
【特别文章】
[两个来源还是四个来源?]
除了Q文献和马可福音,还有哪两个来源?斯特里特1924《四福音书》提出还有L和M(就是马太和路加中剔除马可剩下的东西),他认为这两个资料集本身起源相互独立。他发现,马太对马可的依赖性比路加更大,马可几乎是马太的大纲,不能剔除否则就会散架。他认为在马可写作之前,路加已经完成第一稿(路加福音原型),L和Q是路加从凯撒利亚教会得到的,就是保罗在监狱中的时候,路加在凯撒利亚。后来路加回罗马居住,期间马可福音问世,他就从马可中摘一些放进自己的书稿(路加福音看上去像有两个开头)。它的缺点在于,将作者们想象成新闻编辑,带着文学发展进化论观点(传说是从落后到先进复杂不断进化的)。
[形式批判法]
福音书来源于资料,那么资料来源于哪里?甘克尔Formgeschichte“形式的历史”:有关民族和运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单纯以文学的方式,而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作者和读者的生活方式、性情、性格在作品成型过程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两个被广为接受的有关福音书的观点:1、福音书是为了满足早期教会团体的需要,即传福音(将基督教的信息与其他人分享)、礼拜仪式(定期的敬拜)、教理问答、教导(教导基督徒有关信心的事)以及冲突解决(例如基督徒对于遵守犹太律法的态度等题目)有关。基于这个理解,福音书既不是有关耶稣作为的综合性的记载,也不是有关他话语的记载,而是从很多资料中摘取出来的、有关耶稣的、有选择性的回忆作品。对耶稣的故事的选择和保留的标准是,它们是否与早期基督教教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论有关。2、早期基督徒对“历史上的耶稣”并没有兴趣。作者们的兴趣在于向人们传讲耶稣在日常经历中的教导。章节之间缺乏连续性(无论是叙事上还是论点上),K.L.施密特将单个章节称为“一根线穿起来的珍珠”。甚至在那些故事最初被收集整理也总是按照主题(而不是按照历史或传记的线性时间顺序)进行的。“耶稣之死”是作为连续故事被保留——有可能是出于辩护性的考虑(需要解释为什么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导师会遇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马丁迪贝柳斯对福音书五种形式的分析(生活情景和实际用途将决定故事表达的方式,了解各种传说在教会中的使用情况,就能反过来更明白它们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范例:基本是极为简化,除了主要架构基本不存在细节的故事,总是以一句格言妙语为全故事收场(不同于当时的希腊和犹太文学)。一方面简短是为了方便信徒们记住,而标语则是重点;另一方面故事在流传和反复讲述过程中,其细节会被不断削减直至消失(就像树叶干枯腐烂只剩叶脉那样)。
传说:教会内的文学家负责套用希腊神话故事来美化耶稣的生平和他所行的神迹,他们用这些精心加工的故事吸引信众的想象力。传说虽然细节丰富,但仍有基本的真实性。
传奇:通常是虚构的,主要用来荣耀故事的主人公而不是报告关于这个人的可以信任的事实。交互仍仅限于自然世界和普通人。
神话:描写一个人和其他属灵世界或者超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故事,马丁认为福音书中只有三个故事(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和耶稣登山变象)属于神话故事。
劝诫:教导teaching,除比喻之外还有其他话语形式。
对形式批判法的批评
1、方法的适切性:从北欧民间故事中总结出的原则和理论能够应用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文本中吗?尽管1世纪的希腊式作品中确实有文学形式的概念。2、形式批判法的“归类”癖好容易忽视相同形式和套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反映了写作者的不同意图。3、迪贝柳斯和布特曼都推崇形式,然而他们自己对形式的分类却基本都依据内容(尤其是传说、传奇、神话三者之间,几乎只有内容上的细小差别),纯粹基于形式的分类只有范例。4、既然对形势发展过程的预判会影响学者们对于特定段落的解读意见,形式批判法就难免变成绕圈子式的自我证明。相比于形式批判法更注重被串在一起的珍珠,编修批判法认为串珠子的线也同等重要。5、形式批判法相对忽视历史凭据,认为有关耶稣的教导很多并不是真的,而是教徒们编造或想象出来的。同时人们质疑,就算作品的形式会对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不同文化之间影响的机制是否相同?同样是神话,它在希腊人和犹太人的世界中发挥的作用一样吗?
形式批判法的价值
1、形式批判法相对克服了传统的历史批判法和文学批判法的缺点(不能构建新约的文学历史,不能恰当理解信仰的不同轮廓,所刻画的世界是单线条的),中和了两种方法态度。造成原有两种批判法弊端的原因在于对早期教会的研究脱离社会和宗教背景,采用严格的进化式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神学观点只能沿一个方向线性变化,从简单到复杂)。2、形式批判法突出了一个事实,即只有先明白文本类型、所属作品类别以及特征才能开展对文本的严肃研究(尤其是对于新约这种本身就有很长的文学历史和传统的作品)。3、形式批判发旨在探明文学作品在个人生活和宗教团体中和发挥的作用,虽然不免于以上质疑中第四条(循环论证的嫌疑),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得出结论:理解一种形式是如何被使用、如何被改造对于理解作者的主观意图很重要,但完全依赖形式批判可能会走向荒谬的结论。因此应该把形式批判法与以读者为导向的批判法(编修批判法、修辞批判法等)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大局。
Inhacspeviv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国度的兆头
2020年2月5日 16:45 第八章 国度的兆头 超自然现象与难以想象的神力。过去唯理主义时代,人们...
-
第九章 上帝的国在运行
2020年2月5日 16:46 第九章 上帝的国在运行 面对巴勒斯坦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旧的...
-
第十章 理解福音书
-
第十一章 耶稣的四幅肖像
2020年2月5日 16:46 第十一章 耶稣的四幅肖像 【马可福音】 尽管教会更喜欢(我本人也更喜欢...
-
第十二章 我们能否信任福音书?
新约概论 第十二章 2020年2月6日 17:06 第十二章 我们能否信任福音书? 【本章高能:真不真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