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母亲行为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人性中的善与恶
一项1968年进行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威尔逊克罗夫特和学生们选择了5只怀孕的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加以训练,只要按下测试盒中的一根小棒,就会有一块普瑞纳大鼠饲料从旁边的斜槽里滑落到它们的盘子里。如果这些怀孕的大鼠也像我怀孕时那样总是觉得饿的话,我肯定它们一定非常乐意学习这种技能在大鼠妈妈分娩之后,研究人员们让它们跟自己的宝宝亲近并给它们哺乳,然后就把鼠宝宝带离了它们的小窝。当一头雾水的鼠妈妈从空空的小窝里爬出来重新开始按小棒时,它们再次发现大鼠饲料又滚落了下来。至少前6次按压小棒,落入盘中的都是饲料。鼠妈妈第7次按压小棒的时候,落下来的不是饲料,而是一小团软软的、粉红色的、光秃秃的鼠宝宝。斜槽里滚下来的就是鼠妈妈丢掉的宝宝,恰好落到它的盘子里!现在来想象一下,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这些大鼠妈妈会做出何种反应。5只大鼠妈妈中的两只做的是任何尽职尽责的妈妈都会做的事情,它们立刻轻轻叼起鼠宝宝,把它带回3英尺之外安全的小窝里。另外3只大鼠继续按小棒,每按一次,就会有一只鼠宝宝滚下来。很快,所有的妈妈都开始做同样的事情了按下小棒并把丢失的宝宝叼回鼠窝。
不过,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第13次按下小棒的时候,新情况出现了:这一次滚落下来掉进盘子里的不是大鼠妈妈自己的宝宝,而是一个陌生的宝宝。它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宝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大鼠妈妈跟母羊一样,那么这个陌生的鼠宝宝就注定要饿死在盘子里了。幸运的是,大鼠妈妈育儿的理念是不同的:鼠宝宝就是鼠宝宝,鼠宝宝都一样。5只大鼠妈妈都没有犹豫,它们都将陌生的大鼠宝宝叼起来并带回鼠窝,将它和其他宝宝放在一起。然后,它们又回去按压小棒,并一次又一次把大鼠宝宝叼回鼠窝,既有它们自己的宝宝也有陌生的大鼠宝宝你认为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呢?10分钟?一小时?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过程一直都没有结束。最终主动停止鼠宝宝投放实验的是研究人员,在连续3个小时往漏斗里投放鼠宝宝之后,他们累了,于是主动停止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5只大鼠当中的超级妈妈一共做了684次将大鼠宝宝从盘子运回鼠窝的动作(实际上只有20来只鼠宝宝)。平均算下来,它每运送一只宝宝耗时15秒,连续3个小时一刻也不停,往返距离超过2000英尺。即使是最弱的妈妈也将大鼠宝宝带回鼠窝247次。而且,无论遇到的是它们自己的宝宝还是陌生的宝宝,这些妈妈都给予它们一样的关爱。这说明,对一些哺乳动物妈妈而言,任何触发了“宝宝!”警报的东西都能激发其母爱行为(尽管这种警报并不是让所有妈妈都产生一样的紧迫感)。
这种有多少照顾多少的母爱方式并非大鼠独有的。许多其他的群居动物都表现出很强的拟母亲特征,或者更符合实际的说法,“他母”特征,也就是照顾别人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拟母亲行为包括把其他孩子带在身旁保护它们的安全和直接哺育它们的各种行为。有时候,拟母亲会帮忙照管失去母亲的幼崽,甚至会完全承担教养责任。扮演拟母亲角色的通常是姐姐、姨妈、其他青年或者成年雌性亲戚,但也不总是如此。有些物种的雌性也会给毫无血缘关系的幼崽当拟母亲。而且,虽然拟母亲这个说法会让人误以为充当这个角色的都是雌性动物,但有时候许多物种的雄性也会充当拟母亲,承担除去哺乳之外的几乎所有哺育后代的工作个物种出现拟母亲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物种的幼崽有这样的需求。生育晚成雏的动物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是生育早成维的动物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的三倍。山14所以,生下来就长满毛且能够在几分钟内就会站会走的绵羊没有拟母亲习性,而大鼠这种生下来光溜溜、没有视力、还完全不能照顾自己的动物会形成拟母亲习性。其他一些有强大拟母亲习性的动物有狐猿、海豹、海狮、豺、狼、家犬及狮子。山5不要忽略这个事实:这些教养子女尽心尽力的物种同时也是掠夺性的食肉动物。这些动物面对猎物时的凶猛,跟雌性狐獠、狼和狮子等对它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温柔和疼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一分钟刚刚扑倒并撕咬一只牛羚的母狮,下一分钟会温柔地抚慰并喂养另外一头母狮的宝宝。这也跟绵羊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比,绵羊一般被描述成非常善良且温柔的生物,但是,它们在面对其他羊的宝宝时会表现得冷酷无情甚至极其残酷。这提醒我们,在同一个物种甚至是同一个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真正的温情和真正的凶残。
……
仅靠一个人的力量照顾婴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在一些狩猎采集社会(还有其他一些拟母亲行为普遍的种群)中,如果一个母亲发现自己无法得到足够多的拟母亲援助,她们就会放弃抚养新生宝宝。其实产后抑都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后激素(这是个常见的误解),而是照料子女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帮助。产后抑郁症的首要风险因素就是缺乏社会支持,其风险程度甚至高于贫穷和产后并发症。我自己的经验就能证明这一点。在生了第一个女儿之后,我和丈夫试图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全力照顾孩子,而这样做对我们的精神打击非常大。我们不穷,我也没有产后并发症,但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照顾新生儿的经验,也没有亲近的家人住在附近,所以我们变得很狼狈。而第二次做父母的时候,我们学乖了,付钱请来了拟母亲。我们给可爱的夜班护士玛丽支付的报酬是我们花得最值的一笔钱。这个经验让我认识到了在人类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拟母亲行为的重要意义。
……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目动物物种,对利他行为预测性最强的因素就是拟母亲习性。在几乎没有拟母亲习性的短尾猕猴和黑猩猩当中,成年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几乎为零。而在除了拟母亲习性之外几乎毫无共同之处的绢毛猴和人类当中,利他行为非常频繁。在他们的数据库中引入了拟母亲习性相关数据之后,研究人员们考察的其他大部分他们认为有可能与利他行为有关的因素都被证明无足轻重。我们由此了解到,那些关心爱护非亲生宝宝的物种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倾向,即使它们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也同样会互助互爱。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祖先广泛采取的拟母亲育儿方式是对人类超级合作行为,也就是利他行为根源的最简单明了的解释。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恐惧表情信息传递线路
人类恐惧表情信息的这条传递路线,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个假设。直到2016年,《自然神经科学》Na...
-
与众不同的大脑
我们对利他主义者和控制组受试者对愤怒表情的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作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
拟母亲行为
-
最像婴儿面孔的表情
恐惧表情的特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这些表情同快乐、愤怒以及其他表情样...
-
发生在杏仁体内部的神迹
这说明,在回应他人苦难的时候,杏仁体内部发生了一些近乎神奇的事情。它促使观者在头脑内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