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批评
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国家机器:权力机构、法庭、监狱、军队等,具有鲜明的统治与暴力特征。但没有任何一种政权,能仅凭借国家机器而成功统治。相反,它必须同时确立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宗教、教育、家庭、法律观念、政治、传媒系统和文化等专门化机构之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其发挥功能的方式是通过整合和提供合法化论述,它说明统治者是天经地义的,说服被统治者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地位。国家机器通常是在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发挥作用,而意识形态则深入到公/私领域之中,完成的是对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主体】在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史中,主体指称着自由精神,一种主动精神的中心,一个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的人。或者说,所谓主体就是人类自由意志的最高呈现。而阿尔都塞认为,所谓主体是一个俯首称臣的人,一个屈服于更高权威的角色,因为主体除了“自由”地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之外没有任何自由。
意识形态提供一份整体的想像性图景,其意义在于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法的、或者称为“宿命”的位置,并接受关于自己现处位置的合法性叙述。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人在其中照见自己的主体形象并且从中获得抚慰。
1.1 让-路易.鲍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电影摄放机的物理、光学结构决定了它必然要在银幕上重新建构一个中心透视的空间——人先在地被结构在其视觉中心点上,先在地重构了视觉和眼睛的中心地位。电影摄放机器则再次通过自身,构造并设置了先验的主体和想像的同一体,并通过观看电影复制或强化了这一想像。因此,电影本身是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
【意识形态腹语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它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藏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意识形态≠谎言,但它的功能常常是某种谎言效果:其每句话都可能是真实的,但它所构成的社会效果,却成功地隐蔽了权力集团的真正的社会诉求与目的。
1.2 《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铭文】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将自己书写在每部具体的文学、艺术、文化文本之中。每篇文本都是在总体的历史文本中被生产出来的,因此对于个别文本的考察,一要考察它所处的社会的政治状况间的动态关联;一是与要考察它所讲述的故事、尤其是它的讲述方式与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间的功态关联。
【结构性裂隙和空白】作为文本叙述的前提而存在、却并未出现在文本之中的元素,即一部文本中那些应该说出、却不曾说出的一切,本身已然在言说、在呈现、在制造意识形态的铭文。
1.3 汉德森《〈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重新表述一个福柯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2. 葛兰西霸权(hegemony)理论
统治者/统治阶级只有在确立了文化霸权之后,才可能确立可以成功运行的国家机器。但文化霸权的确立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而需要统治阶级如何不断地与被统治阶级争夺霸权并且不断成功地巩固自己的霸权。因此,这意昧着它不能是铁板一块的系统和表述,而必须以某种方式吸纳、包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
约翰·菲斯克:虚构和非虚构的角色(人物)在这个充满媒体的世界里有着体现和激励文化政治的重要作用,角色经常在此时此地的文化斗争中充当着“表述的中继站” 的功能。它吸收社会最流行的表述,强调 某些表述线索,再向文化传递出有力的信息。
Grave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精神分析理论一个重要而不曾明言的前提是,这是一种男性的、关于男性的、...
-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1.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 一个男孩子“宿命”地陷落在某种俄底浦斯情节之中,他充满了“...
-
意识形态批评
-
第三世界理论
【三个世界】 毛泽东(1947)——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欧美、日本等发...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