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艺术家身上的神秘感,散发着的魔力,作为“艺术家之谜”,一直吸引着古今艺术爱好者们。对于这一命题,通常艺术爱好者们会在两个角度思考:心理学层面上,艺术家为何拥有创造令人惊奇的艺术品的能力;社会学层面上,艺术品和某种由他们的周边环境决定的价值观怎样联系在一起。
对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要考证各种不同类型的触发艺术创作的条件,以及人们认可为“天赋”的品质数量;另一方面要考证艺术家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角色扮演的理解不需要固定前提,而是更多结合特定历史条件及变化多端的情况。
在深入探究艺术家之谜的社会学问题上,本书选取的材料不在于记录的数量,而是内在的统一性。
我们不以艺术家的个人生平,而是将他的同辈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广义上讲的艺术家的传记)作为研究来源,其核心便是艺术家的传说。 ...... 我们可以说明,某些在传记中随处可见的关于视觉艺术家的基本看法,究其本质是同源的,皆可追溯至最初的历史记录。而近代所出现的变体或演变中,它们从未完全丧失其本义。 引自 一 导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对艺术家的历史记载进行一致性论证时,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的历史记载都根植于希腊文化。从埃及文明至今,也许可以粗浅地看出一个规律,当艺术品的功能不限于服务宗教、民俗等各种广义上的神秘事务时,艺术纯粹为艺术,艺术家的地位便逐渐浮出,其生平的记载才应运而生。参考埃及与中世纪艺术,我们大脑第一反应便是代表性金字塔与法老像,福音书与精美的烛台,至于其作者却从未听闻。这一点与希腊时期因为被记录而闻名至今的宙克西斯、阿佩莱斯等人相反,他们的名气更胜于其艺术品。
直至14、15世纪中世纪晚期,艺术家的形象正式登上舞台,艺术家的传记开始出现,而这些传记与散见于古希腊时期对艺术家的记载有直接关系。
我们在无数传记中读到,某位大师年少时是个牧童,他摹画自己放养的动物时就显露了绘画天赋。某日一位伯乐从他身旁经过,赏识他的才华,并把他引上了正规的绘画学习之路,使得他的才华进一步提升。这个桥段有多个版本,有的保留了所有部分,有的对个别内容进行了调整,有的只保留了核心部分,即艺术家的天赋在少年时期就有所展露。 另一个桥段则渲染了艺术家作品的威力:大师的某件作品栩栩如生,以至于观看者误以为真,比如有只蜘蛛,看画的人试图把它从画上拂去,结果却发现是大师画上去的。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位艺术家成功地骗过了同行们的眼睛。这类相似的故事的数量也颇为惊人。不管是哪个演绎版本,它们都被设置在画室的场景中,并且保留了其内核:艺术家的作品和自然界的实物真假难辨。 引自 一 导论 有学者借用文献学的方法说明这些故事具有一致性。他们的出处都是同一个:艺术家的牧童童年脱胎于乔托的民间记载,而第二则便是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对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和巴赫西斯一场较量的记载。此类故事便是本书真正关心的出现多次的艺术家的逸事,他们代表着艺术家的某种形象。泛泛说来,本书的研究便是探寻固定的传记典型主题的意义,我们把这些主题称为“艺术家的传奇”。
一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三章 会变戏法的艺术家
一、艺术作品是现实的翻版 古希腊艺术家宙克西斯曾画过一些葡萄,根据普林尼《博物志》的记载...
-
第四章 传记作品中艺术家的特殊地位
在前两章中,本书对艺术家传记中所出现的常见类型题材进行了源头探索,如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因...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