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o mao
1. 毛泽东在走地方路线,但他心怀天下。
即使在日本开始对贫弱的中国长期施以侵暴以后,毛泽东仍相信中日有发展成为兄弟关系的潜在可能。然而到了30年代末,毛泽东成了抗日的强有力的号召者。这似乎成了他衡量一切的尺度。 毛泽东的抗日思想实际上并不深刻,只不过是对中国将可能死中求生的预测。30年代末,在毛泽东看来是日本而不是俄国可能会让中国落入共产党之手。 可以肯定地说,日本无意之中帮助了中国共产党。 引自 第七章 抗日 毛泽东就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职位不是单纯凭借他的组织才能,不是莫斯科的恩赐,也不是因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崛起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因为他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 引自 第六章 把握未来 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引自 第六章 把握未来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甜。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毛译东似乎在土地中找到了革命的证据。横贯11个省的长征的广泛阅历,可以取代莫斯科的新权威,毛泽东努力使这种新权威面对中国现实。 引自 第六章 把握未来 毛泽东在一篇谈群众生活问题的报告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 引自 第五章 斗争 但对28个布尔什维克来说,毛泽东适应农民的这种做法恰恰证明了他没有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 引自 第五章 斗争 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缺乏必要的影响力去反潮流而取胜一当他明知不能取胜时他是从不出击的。他随波逐流,牺牲蔡廷错以保住自己在江西苏区所仅有的一点权力。这是一段使毛泽东 回忆起来会感到不安的插曲。 引自 第五章 斗争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可以说是他的杰出军事思想的总结。 敌强我弱,红军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不打无把握之仗,大踏步进退,以捕提战机。 诱敌深入,避免打阵地战。 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对犯错误者应予以教育,而不能私下处罚,应让每一位战士都知道下一步行动的目的和艰险。 引自 第六章 把握未来 真相了……亏我之前还绞尽脑汁地“想”其理论深刻的地方……
在20年代,没有斯大林的帮助,毛泽东也一样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但如果没有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毛泽东不会在1949年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 引自 第七章 抗日 果然是时势造英雄啊。很多事情不是个人能决定的。
现在毛泽东又要同杀害了他的妻子、弟弟、继妹和他的近乎半数的亲密朋友的集团实行联合!像一对昆虫一样相互厮杀十几年的两军将要再度合作! 引自 第七章 抗日 呵呵,命运弄人。
八路军中的新闻宣传员像中世纪的游吟诗人一样,把刚结東的战役编成快板,并在锣鼓的伴奏下唱给战士们听。留下来的画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海报,使无生气的村庄得到愉悦。画报上毛泽东的脸庞显得十分清瘦。 引自 第七章 抗日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与此同时,蓝苹似乎已经认定进攻是最好的防卫手段。她为自己选好了一个更雄伟的新名字一一江青,其意是“绿色的江”不过,根据它的音还有第二个意思:“清澈的水”。“绿色的江似乎更合适。这个女人城府很深,令人捉摸不透,犹如猫一般冷艳这个短语所说:具有魔法般的魅力。 引自 第七章 抗日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不得不服啊。
在延安以前的岁月中,毛泽东有丰富的思想观点,但没有多少权力。进入50年代,他拥有了权力,但这个地球上最大国家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使人们只能听到这位导师的声音。而延安之所以令人激奋,是因为他在那里既教导着人们又统御着人们的行动。延安的岁月是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的黄金时代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到延安访问的人会感到儿童团的活跃气氛和合作精神。不管物质条件如何艰苦,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财富没有成为负担,也没有带来令人厌恶的等级观念。人们知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可以说是很美好了。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毛老先生不仅曾是儿子的压迫者,而且亦使毛泽东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欲望,即希望成为令父亲满意的人。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成绩不仅曾是我的压迫者,而且亦使我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欲望,即希望成为成绩优秀的人。
成绩?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正在经历父母互相家暴的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突然间我就明白了,钱不是万能的。哪怕给我再多钱,我也不知道,怎么面临父母互相家暴。
还有一种性欲冲突。在江西,按照中国当时的标准,毛泽东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都主张爱情和婚姻自由的人。但是在延安,毛泽东号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民族的事业上。他认为人们考虑性的问题是一种精力的浪费。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害,原来是历史遗留问题。
不允许把看法变成结论”,毛泽东对延安的文艺界宣布。换言之,你只有提出正确观点的自由,不正确的观点不允许公开提出来。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可不就是如此。
而且战争有它自身的逻辑,“我们的”努力就是一切,“我”打算一钱不值。民族战争是衡量一切的天平,是一个毫不怜个人意愿、焚毁脆弱的个人幻想的大熔炉。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一天晚上,毛泽东打着灯笼到中央研究院看墙报以了解王实味发表在墙报上的材料。最后他说:“思想斗争有目标了,放箭有靶子了。”1947年,王实味被安全机关处死。 引自 第八章 圣人 “处死”。原来新社会也有“处死”。
4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