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的诱惑—南方
苏丝·黄的世界 我再也受不了既漫长又严冷的冬天,终于离开了住过六年半的加拿大。当时北美经济很不景气。相比之下,回归前夕的香港如日中天。我身边的中国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纷纷搭上飞往东方之珠的班机。 北国寒冷的气候和经济萧条,都是我离开加拿大的原因。不过,还有一个因素,是我当时的年龄:三十ニ岁。记得曾在一份日本妇女杂志上看过媒体界女前辈执笔的文章。她很直率地写道:“单身职业女性的生活充满惊喜,始终会有一群男人如仆从一般地奉承。但那也是直到三十二岁为止的事情。过了那分水岭,周围男人的态度不约而同地冷淡起来,从此你得一个人奋斗下去了。”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到三十岁,可是牢牢地记住了“三十二”那数字,因为前辈女性从亲身经历写出来的警告似乎包含着人生真理。 另外,实岁三十二,即虚岁三十三,在传统日本文化里,算是“厄年”。女性到了这年龄,凡事非得小心不可,否则会遇到种种灾难。为了辟邪,古代日本人采取的办法之一是“违方”,即改变方向。我对封建习俗理解不多,可是有种直觉:也许换个地方是寻找出路的好方法 香港街头犹如电影布景,繁华且轻浮。英国殖民统治最后的日子里,很多人从国外拥来东方之珠。有个当地人说:“这么多人来了,我怕香港会沉没。” 那么多外国人过来定居,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只要拥有西方国家的证件,长期居留易如反掌,而且在极好的经济状况下,能找到的职位一般比大部分当地人高。换句话说,西方人来到香港,自动就成为华人居民的“主人”。 同时,香港也有很多中国内地人,从深圳那边偷渡过来,作为黑户过着辛苦的日子,根本得不到人权保护。为什么?因为香港是中国被英国夺取的殖民地。 总的来说,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是家常便饭,弱肉强食是社会常规。在那么歪曲的生活环境里,两性关系也不可能对等。当年的香港男人,不分华洋,普遍认为女人是花钱买得到的东西。记得有个华人男性告诉我:“在香港,卖淫吃饭的女人有七万。”不知他举的数字是否准确。总之,有很多女人愿意被钱买是事实。她们大多有黄皮肤,群体名称为取自老电影的“苏丝・黄”。 香港的西方女人对“苏丝・黄”心怀很矛盾的感情。方面,她们自以为高人一等,跟男人只愿意交上平等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她们也在情感上受威胁,因为“苏丝・黄”随时有可能抢夺她们的男人。当年的香港男人不需要珍惜女人,结果一般来讲很不专一。他们跟女人过夜后逃之天天,若是去不回则还可理解。殖民地男人是更残酷的;过些时候无所事事地再来敲门,好比世上所有的女人都是“苏丝·黄” 殖民地的环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认的是,颓废的文化也有独特的吸引力,犹如鸦片甜蜜的香味。再说,始终有钱可赚。所以,住在香港的外国人一方面老骂着殖民地社会的病态,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回本国去。当他们需要休息的时候,要去度假的,往往也是另一个殖民地。 📍《三轮车夫》,《印度支那》,阮氏王朝古都顺化 引自 流亡者的迷宫——中欧
33人阅读
Sunyi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流亡者的迷宫——中欧
流亡者的故乡 P.99 从二十几到三十几岁,我曾拥有过用不完的时间。当年我不属于任何公司企业...
-
流亡者的迷宫——中欧
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验 P.141 人人都是时代的孩子。我也基本上跟随潮流,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
热带的诱惑—南方
-
青春期结束——澳门香港
📍绿葡萄酒 vino verde(菠萝白),圣方济教堂广场,真之味(方济食堂), 路环岛,竹湾酒店,斜...
-
故乡的月亮——日本
外国的月亮P.181 中国人说“外国的月亮圆”,西方人说“隔壁的草坪绿”,日本人则说“别人的...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